28.风险投资的意义是什么?
风险投资,是通过买走创业的“失败风险”,让创业者拥有往成功目标一路狂奔的金融工具。
第一,千万记住,创业是99死1生的游戏。如果你要去创业,建议一定不要动父母养老的钱,留好给妻儿生活的钱,然后去找风险投资,用稀释掉的股份,去买一份“创业保险”。
第二,每个创业者都认为自己会“一将功成”,但大多数人最终都是“万骨枯”。如果10个投资人都不看好你,可能是他们没眼光,但更可能是你自己不靠谱。借助他们的经验修正你的看法,而不要爱上自己的PPT。
第三,融资,甚至上市,都不是成功的标志。这些都只是新阶段的开始。盈利才是公司的存在意义,而客户和产品,才是盈利的核心。把拿风险投资的钱当成商业模式,和骗保的性质差不多。
第四,也要记住,一旦拿了融资,公司就不完全是你的了。你的节奏,和投资人期待不符的时候,你可能会怀疑,到底谁是老板。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怒之下,又把公司买回来。
案例一:
正是因为其本质仍然是个概率游戏,风险投资当然有大量的失败案例。目前国内国企的急功近利和民企的小富即安,相对于风险投资,他们更愿意做拷贝性投资,并以低成本和环境代价来参与市场竞争。一个优秀的风险投资人需要对产业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预判,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对一个创业项目做出准确的判断,需要了解人性的贪婪与勇敢,需要敢于投入、押注和妥协,更要有资源配置的能力和健全的退出安排。作为创业者,留好足够的资金给爸妈妻儿,然后All in。记得徐小平说过,风险投资第一投人,第二投人,第三还是投人。所以说,修炼自己的能力、格局和三观才是最重要的。赚钱才是核心,大讲情怀的同时一定自己要清楚什么是第一位的。融资之后如何与合伙人、投资人一起求同存异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二:
现在很多人,做点小生意,小打小闹,都自认为是在创业,整天在朋友圈各种炫,炫苦,炫累,炫各种状态。创业,哪是那么简单的,又哪是值得炫耀的呢,本是九死一生,却把创业当成是攀比炫耀,现实世界只会给他们上一节刻骨铭心的教育课。真正的创业,在创业之前,真的要抱着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心去开始,创业者得做好时刻冲在一线的准备,分分钟能切换角色,上一秒可能在跟风投谈项目,下一秒一转身可能就得在大街上发传单做调查。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很多人只想得到那1%的果,却不想付出99%的因。
案例三:
无论是创业,还是上班,无论是独立工作者,还是团队合作者,都是在以适合恰当的方式创造价值,贡献力量。创业只是成长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而成长和目标或许才是根本。与其创业,不如创见,创造新见解,新价值,新思维,才是创业不败的方向。当然,凡事都有代价,如何智慧地创业,综合权衡家人和个人条件,就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了。
29.关于合伙人的设置,应该注意哪些?
有限合伙人,是一种特殊的合伙形式。
11世纪的欧洲,海上贸易盛行,但有钱人老了无法出海,能出海的年轻人又没钱。怎么办呢?“康孟达契约”出现了。有钱人买船、买货,交给年轻人出海通商。赚钱了,有钱人拿3/4利润。亏钱了呢,有钱人亏完有限的本金为止,所以叫“有限合伙人”。年轻人呢,不出钱,只出力,赚钱了,拿1/4利润,很可观。但如果亏钱了呢,有钱人用本金还。本金还不够呢?那年轻人就必须砸锅卖铁去还钱了。
这种出钱的人和出力的人的合伙制度,康孟达契约,成为了今天风险投资业的基本管理模式。
做投资,光有钱是不行的,还要有眼光。所以,有钱的人,做有限合伙人,也就是LP,出资99%;有眼光的人,做管理合伙人,也就是GP,出资1%。如果赚钱了,LP拿80%,GP拿20%。相当于GP用1%的出资,博取了20%的收益,但代价是,如果亏了,LP的钱赔完后,GP承担无限责任,要倾家荡产去还钱。
案例1:
比如,你是一家房地产公司,那可以学学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它让2500多名骨干员工持有了超过4%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并用跟投制度,让员工参与公司项目。在这个“事业合伙人”制度下,只要有人揩了公司一点油,就会有人举报,你在占我便宜啊。
比如,你是一家零售企业,那可以学学永辉超市的“一线员工合伙人”制度。永辉让一线6万多名员工成为店铺、柜组的股东,分享利润。员工为自己干,货品轻拿轻放,损耗下降到最低,服务态度又好,业绩好了许多。
案例2:
我们一直施行合伙人制度。 我做牙科门诊,核心人才是牙医。可是牙科门诊开业容易,所以很多医生在水平比较高之后就会去自己开门诊,这就导致门诊不愿意去培养牙医。 所以我在核心员工入职时,就会和他谈一个更长远的计划。他在这里工作2到5年后,可以选择拿到门诊的股份或者去开业。如果开业,我出60%的钱占40%的股份,他出40%的钱占60%的股份,名字也以他命名(这样他才觉得这个新公司是他自己。而我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现在这2到5年,我努力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学习,他也努力工作。
案例3:
零售行业有个通病,导购的准入门槛较低薪资较低。零售行业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花大力气培养的导购一言不合就离职,我做传统零售多年,在这点上深有体会。以前做过统计,同样的一个店铺和季节,优秀员工的销售可以比普通员工的销售硬生生的多出一倍来。以前面对人才的流失也试想过建立合伙人制度,由于没有系统化的思考和计划(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没能跨过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学完今天的课程,深刻的认同必须是要走这条路的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处在对立面的员工心甘情愿的以经营者的身份坐过来大家一起有肉一起吃,有困难一起当。这个还是需要严格挑选合伙人,只有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升级成为所在店铺的合伙人,合伙人的规则这个还得慢慢的梳理,先确定好框架和目标,再多参考学习这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的企业。
案例4:
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人才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尤其是创业者们普遍采取合伙人制。有限合伙人LP,出资99%,收益80%,管理合伙人GP收益20%。亏损时,有限合伙人赔完之后,管理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记得前几期讲过“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不但让子公司的总经理和核心团队购买股份,还是让母公司的高管也要买股份,并且分别是10、15、25、50的比例设计。这和合伙人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也就类似“事业合伙人”或“一线员工合伙人”等制度。其实新创公司更多的用这种“激励相容”来留住和招徕人才更现实。而且重点是必须“买”,不能借也不能不买。将大家一起捆绑在同一辆战车上,确保方向一致。
案例5:
我家小区街面有一个理发店,生意始终都兴旺,我是他的会员,有六年之久。平时理发会和理发师聊天,也会发现店员的更换。我留在那里的原因是他们的服务好,管理规范。店长是一位男士,我对他剪发技术的评价是行云流水,看着都是享受。他在早年的创业中就开始实行店员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他自己会每月出去上课和学习。更为了不起的是,他把周围的三家理发店都击垮,一只独立,并开分店几家,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股份制,副店长,高水平店员都是他的股东,也成就了他平时不用在店里,常常学习和讲课在各大城市。我在的这个店,是副店长经营,生意在良性运转。
案例6:
我的公司没有使用合伙人制度,这几年一直更换薪资制度,我觉得很不理想,但,很多时候是一把手说的算,所以,给员工没有安全感,于是出现员工流动率很高。所以出现了很多的浪费,等等现象。如果人员流逝很大,业绩依然不错,只能说明,那个行业是资本驱动的。人,是生产资料。
案例7:
我在四大工作,我们公司就是合伙人制,采用合伙人制,对员工来讲有这样的好处:合伙人制可以给新员工指明职业生涯奋斗的方向,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事实上这也是老板们在校招时每次都会强调的一点。同时,对公司来说,合伙人制有利于在公司内部不断培养人才,毕竟,像是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企业,最大的资产其实就是人才。
案例8:
女票目前在一家小心外包企业工作,老板是技术人才,三大总均是技术人才,但由于资本限制吧,员工能力均一般,工作可替代性强,称不上是人才。目前公司运营不是很好,在我看来是急需激励员工的时刻。我的建议如下,由于员工的非人才组成,因此合伙人制度(股权激励)不太适合(未上市,前景不明朗情况下股权也没啥诱惑力),但又必须对员工有所激励,因此采用项目合伙制,而且一定要激励相容,具体呢,比如一个项目预计收益在100到150万之间,规定,项目团队如果能使得项目收益超过100万,那超过的部分拿出百分50(比例另说)用于奖励,如果低于100万,奖金没有,且相应的降低工资,作为补贴。以此增加积极主动性! 不知我的建议是否可行,望刘老师点评!
当然。很好的设计。前提是,员工的积极性,对项目成功确实有帮助。实行时,不能平均注意。
30.Lv之所以能卖的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脑洞大开:那为了高毛利,我能不能只卖商品的感性价值呢?比如我只卖LV这两个字,那个包就不做了呢?
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怎么可能,就算人人都知道LV的名字比包值钱,但如果没有那个包,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啊。
我们就真的没办法把商品中的情感抽取出来,脱离实体,独立销售吗?
其实是可以的。这涉及到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商品证券化。
案例1:
每年中秋节,网上都会流传一个段子。有一个月饼厂,生产了一张面值100元的月饼券,然后用65元把这张月饼券卖给经销商。接着,经销商用80元,把月饼券卖给某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这家公司又把这张月饼券,作为中秋节福利,发给了员工。员工拿着月饼券,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个员工其实不喜欢吃月饼,于是,他用4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了黄牛,最善于发掘“规则之缝”的黄牛,转手又用5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回给了那家月饼厂。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循环,月饼厂用65元把月饼券卖出去,然后又用50元把它买回来,它并没生产任何东西,却赚了15元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月饼厂用月饼券的方式,对月饼进行了“商品证券化”,并用这张证券,代替月饼,完成了情感价值的流转和销售。
商品证券化,就是把商品通过金融化包装,变成了有明确价格的权益凭证。比如月饼券,就是有价格的,可以兑换成实体月饼的凭证,是实体月饼的证券化。
案例2:
你去拜访一个朋友,到他家附近想总不能空着手去,于是去超市看看能买点什么,你看中了一大盒的营养品。如果这个营养品的厂家使用商品证券化的逻辑,他就会让这个促销员讲完这个营养品的神奇功效之后,让你带去付款的,是一张精美的提货券。你带着这张提货券去见朋友,朋友很高兴。当你走了之后,这个时候他有两个选择:如果他真的很需要这个保健品,他会去超市提货;如果其实并不真的需要,他就有可能去把提货券再兑换为现金。这个时候,他仅仅收下了你的关怀。
案例3:
比如黄金,黄金今天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更多的是虚拟价值。对于虚拟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黄金,一样可以用商品证券化的方法来提高流通率。于是金融机构发明了纸黄金,其实就是你拥有一定量的黄金的凭证。炒黄金的人,拥有这种证券之后,就无需扛着金子买进卖出了,极大提高了效率。
案例4:
我是做手机连锁店,买iPhone7送价值370迪士尼门票一张,发放迪士尼门票提货卷,安排“黄牛”回收迪士尼门票提货卷200元一张回收。(黄牛其实就是自己人)实际公司只花了200元成本做了价值370元的促销。
案例5:
过节经常会收到商品代金券,每次都是转手送人了,最后不知道去了哪里?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小区旁边有些烟酒专卖店,高价回收高档烟酒。特别是领导云集的小区门口,生意非常好,烟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很多人用不到,但是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认识有个老板,在自己销售的香烟上面做记号(省去了辨认真伪的麻烦),一条烟可以流转好几次,只是没有换成证券而已。领导家门口的烟酒店,说不定就是领导开的。
案例6:
比特币是一个商品证券化的一个极致的例子了吧?一个虚拟的货币居然真的被多数人在概念中定义出一个价值,这个是在互联网时代才能出现的奇迹。另外商品证券化的例子我觉得还有商场发行的购物卡,商场卖出购物卡之后,有人需要送礼就直接把购物卡送给客人,客人拿到购物卡有两个选择,他如果想要去商场提货可以买到和购物卡面额等值的商品,如果不想提货可以打折转手卖给黄牛,黄牛可以卖给其他愿意在商场买货的人,也可以再低价卖给商场,不过前提是里面有套利的空间。是的。很多商场前几年之所以能赚钱,都是因为年底卖卡。这几年,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不行了。
案例7:
这样的话公司和厂家合作,直接购买礼品卡或者购物卡,作为过年礼物送给员工会有额外的好处噢;根据前面所学的适应性偏见(喜新厌旧)的机理,每次都把钱按照某种方式发给员工,员工并不会因为多了1000元就感恩戴德,毕竟年终奖已经很多了,加上这点钱其实没多大吸引力(对比);而且如果是直接将钱打到工资卡上去,没什么感觉的;但如果用礼品卡就不一样了,首先可以省钱(毕竟1000元的购物卡可以用950元购买,只要量足够多),第二个就是亲切感与认同感的建立了,送礼品卡代表了公司上层领导的关怀,所以最好由公司领导送出来。满满的诚意啊,满满的套路啊。
礼品卡,比现金好。因为消费环节,是关怀感释放的环节。而现金,消费环节,他不会区分,这钱是你发的,那钱是他赚的。
案例8:
最应该听今天课程的是商品公司。我在生活中经常收到提货卷,其实并不需要商品,为了不浪费,只能有效期前以很低价格卖给黄牛。如果商品公司直接在网上开通回收服务,那么不仅可以赚到黄牛的这部分利润,还可以提升服务的满意度。这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案例9:
我在银行业,这种商品证券化的例子太多了,什么账户金银铂、电子式国债等等都应该属于吧!但对于老师举的例子有些没有想明白,第一,月饼厂既然生产力可以兑换月饼的月饼券,那么就得做好有人用月饼券来兑换月饼的准备——即生产月饼,如果真的只制作月饼券而不制作月饼那有人去兑换月饼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老师说的“消除了不必要的生产浪费”并不成立。第二,假设月饼厂真的不生产月饼,只生产月饼券,那么他卖给经销商的价格是65元,这是净赚的,为什么还要再花50元成本去找黄牛买回来呢?原本可以赚65元的变成了只赚15元,这不符合逻辑啊?
回答:所有买回来的,都可以不生产。没买回来的,都要生产。
案例10:
礼品卡要比现金会有更多的关怀体验。 我的家乡是县城,县城内的公职部门,福利基本都是超市购物卡,从县城到市里的各个超市。虽然开始员工抱怨过这个没有现金好。但是到手的超市卡可以给父母,可以给孩子,也可以转送别人,并且是真正的促进了消费,提升了GDP啊,平时真不会去超市一下采购五百的,有卡就不同了。 最后的结果:单位关怀了员工,员工孝敬了父母,父母来了平时不舍的买的,国家还增加了GDP,真棒!
案例11:
在1999年,我被征调去参加省高招,我们住在宾馆里,省教育厅给每个人发了餐劵,面值五十,一天三餐就是150,很多人就是打折换现金或者去宾馆商场兑换商品,餐劵真好 ,可以多项选择。真是多方收益,也避免了浪费,涨见识了。我现在的小超市也可以用一用。
31.生活中,有哪些庞氏骗局?
案例一:
谷有一家创业公司,雇佣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给他们发很低的工资,但给一笔股票期权,许诺未来可能的高额收益。
因为工资很低,公司的产品,就可以卖得很便宜,还有钱赚。赚了钱后,创始人把一半分给所有拥有期权的员工,另一半给管理层作奖金。
然后,公司员工越来越多,公司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 但最后,公司破产了,员工全部失业,期权一文不值。
啊?怎么会?赚钱的公司为什么会破产?因为,它是一个庞氏骗局。要看透这个骗局,你必须首先要能一针见血地理解,这家公司到底在靠什么赚钱?
因为工资低,产品价格才低,公司才赚钱,所以它赚到的钱,本质上,是员工的低工资,和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那个差额。这个差额,公司创始人拿走了一半,另一半分回给员工。在这种工资低,产品价格才能低的模式中,员工永远赚不回自己的工资。
老员工成为这个骗局不知情的合谋者,不断把自己作为案例,吸引新员工的加入,扩大骗局的基数。而创始人骗走的,是沾满血汗的管理层奖金。
案例二:
我来说一个骗局,现在就不指名道姓的说公司了。模式为,高薪工资,自身伪造成著名金融企业,月薪超过市场百分之五十以上。说你不用拉业绩什么的都和其他一样,然后让你了解公司投的项目。不过你要有业绩考核,第一个月一定要拉倒20万要不然第二个月就走人。之后下一次考核是在半年后,很多人觉得哎这个好有高工资,并且又是很好的投资项目年化百分之二十,很多人还赚钱了,所以都让自己家里出钱投资,殊不知你就是拿家里的钱给自己发工资养活了前面的人。
32.什么叫做互联网金融,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互联网金融,就是拥有更高效的“风险买卖”模型的金融。金融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只是自大到认为自己可以藐视本质的人越来越多。
如何处理好风险和信用的问题呢?
微信也要做P2P了。它可以怎么做呢?我今天想借1万元钱,愿意给出8%的年化利率,10天归还,按天计息。谁愿意借给我?年化利率8%,至少比放在银行好,但你很担心,万一刘润不还钱怎么办?
微信说,这样,那就拿刘润在微信里,和他沟通最多的20个朋友的沟通权利做抵押,你看行不行?10天之后,不管什么原因,我没来得及还钱。这时候,既然我之前已经授权了,微信就可以给和我来来回回沟通最多的20个人发条消息:你们这个叫刘润的朋友啊,欠了人家1万元钱,到现在没还,你们不是他好朋友嘛,能不能帮忙提醒他一下?这20个人,可能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或者我的商业伙伴,甚至是我的客户。他们也许会觉得,这个叫刘润的家伙,居然连1万元都还不起啊!本来要和我做生意的,都不做了。
什么叫做信用?这就是信用。他们才是我最怕失信的人啊。
那我会不会串通这20个人呢?如果我借的是1个亿,我可能半年前就和这20人说好了,谁都别聊,只和我聊。半年之后,1个亿拿到手,21个人集体消失。但是,我借的是1万元。1万元,我不会这么干。每一个风险,都有它的价格。
案例一:
以前的车险,每年到那个时候,就会有人给你打电话,盗抢险多少啊,第三者责任险多少啊,一秒钟就算出保费了。但是,比如我,一年要在天上飞100多次,200天不在上海,那辆车几乎不开的人,和你每天都开30公里上下班的人,交一样的保费,你觉得合理吗?我交的保费,显然贵了。这个“风险买卖”的模型有问题。
现在有一种设备,叫OBD,放在车里,监测你的行车数据。有了这个东西后,以后的保险就可以不按照年来卖了,而是按照公里数来卖。开车多的人,明显就应该多交钱。如果我的车一年都没开,我其实只应该交停车费,一分钱保费都不应该交。这就有意思了,那每公里交多少钱呢?按照你的行车习惯来定价。开车习惯好的人,就应该便宜。开车习惯差的人,到了路口,打着左转向灯,向右转的人,就应该多交钱。
按照公里数来买,按照行车习惯来定价,不管你叫他互联网金融,还是科技金融,你其实都是根据数据,用一套更有效的“风险买卖”模型,把我的行车风险给买走。我因此更省钱,而你因此更赚钱。
案例二:
芝麻信用的slogan是“因为信用,所以简单”,只要你买东西,录入工作单位,房车数据,社保数据,有数据,数据越全,信用越好,你的风险就越小,进而蚂蚁金服的其他金融产品就敢给你贷款更多,租车住店你可以不要押金,不仅为自己的产品识别风险,还可以输出风险评价能力给别的公司。 这样就是典型的科技金融,而且还能形成生态,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啊。
案例三:
能不能这么解释?做任何行业,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未来可能的人工智能+,都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了解这个概念。而更应该是看清本质的同时,通过一种什么模式,或者技术来更加高效的构建起一个核心竞争力的模型。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种技术工具,在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起一种高效的思维方式,运营模式。因此只有看清行业本质,技术本质,才有可能干成所谓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
案例四:
如果根据个人的身体大数据情况来卖疾病险和寿险,那么效率肯定更高。现在的保险主要根据你的年龄和是否有过大病记录来确定保费。有的人年龄大一些,比如四十多岁,可是身体情况一直很好,有的人二十多岁,可是是个宅男,各方面指标都不太好,可是也没有过什么大病。按照传统的保险买卖,这个四十岁的人肯定要交更高的保费,可是根据健康大数据配置的话,这个年轻人需要交更多。另外,随着身体情况的变化,每年的保费也可以调整,比如宅男改变生活习性,经常出去跑步锻炼,身体指标转好。那下一年保费就减少。大叔因为加班失眠,身体情况变差,保费就要增加。根据大数据更合理的收费,既提高了效率,也会让更多人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