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等誉称。
他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文化。
发展教育事业,有些根本性问题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借着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
培养什么人
孔子所处的年代,先天决定论居于统治地位——即“生而知之”,认为一个人的天赋在其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后天是没法更改的。
但孔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实是差不多的,后天的学习才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才有了“性相近,习相远”一说。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也是脱胎于此。
“有教无类”包含两个层面含义。一是主张不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虚心向学,都可以接受教育;二是教育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让不忠不孝不义的人找回善良本性。
怎样培养人
因材施教是孔子最推崇的教育方法。孔子认为,教导学生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后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了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听到正确的主张后要立马去做吗?”,但孔子却给两人完全不一样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转头又鼓励冉有,应该立刻去实行。
子路性格鲁莽,逞强好胜,孔子希望他能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冉有为人谦恭谨慎,但有些犹豫不决,所以需要鼓励他办事果断一些。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孔子循循善诱,培养弟子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独立思考。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孔子对“师者”本身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作为一个传道受业的师者,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用知识去润泽弟子们的头脑,也要用人格魅力去感化他们的言行。
为谁培养人
春秋战国,硝烟四起,战祸不绝,民不聊生。
诸侯们渴望兴兵强国,一统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渴望和平与安宁。
孔子觉得这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不再遵循周礼,礼数全无,故天下大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的一生都在倡导周礼,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见,按照周礼的办法来规范言行和社会秩序。
为了扩大影响力,让周礼(和平)早日在这片大地上重现,孔子广收门徒,并带着他们四处游学增长见识。
孔子这一生,一直在为社会,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培养人才。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夫子如烈日一般,照亮了整个文明。
-The End-
我知道个人于文明而言,渺小且微不足道。
我还是想要,向你描绘我见过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