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权衡”这个词听起来怎么有点成熟和世故,我们才三年级,怎么“权衡”呢?哦,原来搞错了,是要学习重量的测量啊。
三上第三章是测量,前面毫米、千米的学习我们已经美美地玩了一把,那么重量这块儿怎么玩?是不是像课本上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1吨=1000千克”,“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吨”。倘若如此,学生得有多大的想象力才能理解这么抽象的吨呢?于是,我们还是回到了原始人的重量测量,让孩子穿越整个重量测量的历程,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穿越重量测量历程】
孩子们都说按重量进行交易(可能他们今天发现何老师带来了很多测重量的工具吧)。
是的,早期的人发明了分配和交易的工具——天平。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天平的原理,我还特意请手工徐老师做了一个简易天平:
先在一边挂上物体,天平立马失去平衡,孩子们一阵尖叫,再在另一边挂上同样的物体后天平恢复了平衡,孩子们马上理解了:只有天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天平才会平衡!
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天平只能判断两个物体一样重,但不能称出一个物体有多重啊,怎么办?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那肯定要定个重量单位吧!”
是啊,后来,人们改进了天平:
同时,也让孩子们看了一下清代的鸡翅木天平的它的砝码。
“那么,这些砝码(权)到底重多少呢?你知道古人确定了哪几个常用重量单位吗?
孩子们七零八落地小声说道:“斤、两。”(因为这是上学期提到过的)。
特同学补充说:“还有锱、铢!”
没听说过的孩子还以为开玩笑呢,说:“你咋不说牛呢。”(哈哈·······)
接下来,我们对古代的单位进行了了解和讨论:
古时候的一斤之所以是16两是为了更好地平分,因为16能分成两个8,8又能分成两个4,4又能分成两个2,2又能分成两个基本的1。后来为了统一,就都变成了十进制,变成1斤=10两。
【用天平称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精制天平吧,我简单地讲了一下天平的调平和使用方法,孩子们一下就理解了。
接下来动手称起来,一个个都非常认真专注:
后边的时间他们就用来测量啦,下课时他们测量出来了3-4组数据。
【遭遇问题】
今天上课的时候,一开场我就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这样的大型重物能不能用天平称?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不能啊,老师,这会把天平压坏的!”
我反驳:“我们可以制更大的天平啊。”
有几个孩子发现了真正的弊端,说:“这得配多大的砝码啊,这太麻烦了,而且这么大的砝码人们也搬不动啊。”
“是啊,天平只能测重量小的物品。要称大物体,人们又发明了秤!”
我拿出了秤,孩子们一脸好奇,这是什么东西啊,怎么没见过·······
秤是一种省力杠杆,我简单地讲解了一下支点到测量物和秤锤的距离。演示了一下用小秤锤称大秤锤,孩子们立马明白了省力杠杆原理。
【感知重量】
我拿出了准备下的大米、石头,让孩子们体验重量并称重:
“先感受一下这袋大米,看你能不能猜出它的重量?”
几个孩子先后上来感受,有的孩子能拎起来,有的孩子不能拎起来。但没有人能说出它的重量。此时,我和李万祥老师用100市斤的秤进行称重,孩子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屏住呼吸观察,终于等到了秤达到平衡,孩子们欢呼起来!读过数以后,我向孩子们宣布:“是四十斤!”
“四十斤是多少千克呢?”
“20千克!”孩子们回答道。
我出示了吨和千克的换算:1吨=1000千克。
“那么,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呢?”
孩子们计算了一下,就陆陆续续回答道:“50袋。”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感知重量,我拿来了大石头,又让部分孩子上来体验,先搬大米,再搬石头,在对大米重量感知的基础上对石头的重量进行估计。
“老师,这个石头大概10-13千克左右”
“16千克吧”
“10千克左右”
·······
几个孩子感知过后,我们再一次进行了称重,这块石头重15千克。
“那么,多少个这样的石头重一吨呢?”
“100个。”孩子们喊道。
“100个吗?100个都1500千克了。”
孩子们又算了一下:“大概70个吧。”
“嗯,不到70个。”
我们继续感知重量,拿出了体重秤,大家选了一个体重处于班级孩子体重水平值的代表称了一下,大概30千克,我又称了一下,60多千克。
“算一算,我们班的26个同学和田老师、何老师、雨师,我们29个人的体重加在一起就差不多1吨啦!”
此时,孩子们已经能感觉到1吨的重量。
那么,像刚才那种大的集装箱和大货车的重量用什么来秤呢?
“肯定是类似于秤这种省力杠杆的工具啊。”
接下来,我们感知一下科技前沿的吨位级制造:
看了这些超大的吨位级制造,孩子们都惊讶得合不拢嘴巴。
好了,孩子们,让我们最后一起来做一下单位换算:
“4吨=( )千克,3000千克=( )吨”
“这个太简单了吧?”孩子们叫道。
“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就是3吨啦。”
【总结】
重量测量的课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穿越了人类重量计量的历程,孩子们也亲身体会并进行了重量测量,对“克、千克、吨”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并进行了相应的单位换算。
就这样在课程里穿越,这样的感知,这样的经历,总会在我和孩子们的生命中留下点什么吧?
(拍摄图片来自雨师和师丽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