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都在读书。有的人读到的是光明,而有的人读到的却是黑暗。
我们每个都在读书。有的人读到的是机会,而有的人读到的却是消极。
我们每个都在读书。有的人读到的是向善,而有的人读到的却是罪恶。
——张默闻《读书向善》
刷视频,偶然刷到冰城哈尔滨女孩贺莉然在《国学小名士2》节目上以”飞花令“的形式,以一敌百力战全场的精彩片段。
”飞花令“是古人常玩的文字游戏,这种游戏把诗词的乐趣最大化,却也极考究人的文化底蕴与思维敏捷度。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贺莉然不惧百人挑战团,气定神闲地妙语翻飞。13岁的她,早已深谙读书法门——善学、善战。这不禁让我想起张默闻老师的《读书向善》。
初次接触《读书向善》,心中震撼不已,第一次在意识中有了这样的认知,读书应该具有使命感。
《读书向善》其实是张默闻老师在长江商学院读书期间的读书笔记,以及他在课后的各种思考与感悟。从字里行间,你可以轻易地嗅到“读书向善”的味道,感受到“读书向善”的力量。
张默闻老师本身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策划大师,在策划界有“北有叶茂中,南有张默闻”的美誉。而读书向善,正是他一直坚持的信仰----善良、善学、善战。
读书向善之一——善良,心怀善意去拥抱书本。
《读书向善》里张默闻老师把善良放在第一位,读书的人千千万,有人读到光明、读到机会、读到向善,可有些人读到的却是黑暗、消极,甚至罪恶。
曾轰动全国的“复旦投毒案”虽已过去多年,仍时时被提起。林森浩与黄洋同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两人同住一寝室,因生活琐事,林森浩对黄洋渐生不满,且怀恨在心。
2013年4月1日,林森浩开了一个恶毒的愚人玩笑——他把事先准备好的二甲基亚硝胺药注入到饮水机中。不知情的黄洋喝水后出现发烧、呕吐的症状,并在第二天肝脏出现急性损伤。最后,黄洋因为中毒抢救无效死亡。
在此前,林森浩曾用N-二甲基亚硝胺在小白鼠身上做过实验,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很明显,他对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与用量知之甚深,却还毅然投毒,并在投毒后蓄意隐瞒导致黄洋死亡。最终,他也因为自己的恶毒行为被判死刑。
18世纪的英国学者塞缪尔•约翰逊曾说:“有知识而不正直的人是可怕的。”正直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一个智商高却道德感低的人,对他自身而言是一场灾难,对社会更是一场爆炸性的灾难。
读书向善之二——善学,知道自己缺什么,对自己要学到哪个点有清晰的认知。
我们大部分人看书全凭个人喜好,拿到什么就看什么,而不会去思考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能读的书很多,但人生短短数十载,我们无法读完所有的书,《读书向善》告诉我们有选择地按需读书才是正确的方法。
很多人都喜欢列书单,但贪多嚼不烂。有的人会列一份长长的书单,50本、100本书。看起来很美好,让人心潮澎湃。可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行动起来我们真正能做好的事,没有多少。
很多时候是我们期望太高,想要一次看完很多书,把精神上的弦绷得紧紧的,最后却发现所获与所想相差甚远。反而是按需求决定自己要看的书,集中时间与精力,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按需决定,一是按当下需求,二是按个人兴趣。需求是行动最好的推动力,比如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就可以找出这个领域里经典、值得读的书籍,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去啃这些书,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
读书向善之三——善战,学以致用,以读书为武器,开疆扩土。
书中张默闻老师在开篇自序里强调,善学与善战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学有所成,并用得恰如其分,才能让读的书成为开疆扩土的有力武器。
生活中,读书的人不少,但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却不是易事。
“纸上谈兵”是我们熟知的历史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熟读兵书,说起行军打仗头头是道,自认天下无敌。当时正值秦赵两国交战,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赵括替代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
战场上的赵括,毫无实战经验,直接生搬硬套兵书的条文,最终导致四十多万赵军在长平尽数被秦军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
“纸上谈兵”让我们知道书中知识要用到实处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善战者,善学、善思,善用。把读过的书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更能促进我们去读更多的书。
所以,善战者必然是一名终身成长者,执着于对向善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时代使命,也是那个时代里所有中华有志青年的共同使命。今天的我们很幸福,有幸生活在国家富强的和平年代,那我们读书的使命是什么?我想张默闻老师的读书向善,是最完美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