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的,还是几年前,那时正值我失恋,我对他讲述我在情感中的种种状态,他一听就断定我性格多少有点问题,因为原生家庭各种关爱的缺失导致我内心特别缺乏安全感,所以成年后的我将这块空白投射到两性关系中,去寻找遗失的原始爱护。
他不仅仅强烈推荐,而且书本都邮寄到我家了,耐着性子,翻了两页,索然无味又难以理解。就这样,书本渐渐蒙上厚厚的灰尘、
直到去年,又一次情感失败。(后面对方提出了复合,我没答应)虽然我认为,我已经成长了很多,不管是遇人不淑也好还是我依然性格有问题也罢。我决定我需要学习,想起了之前的老友送我那本书,决定从去年开始开启了漫长的抄书之旅。
人总是要不断地成长,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也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爱就像一门艺术一样,或习琴,或画画,都需要先从基础理论开始,再去结合实践,去体会。若想获得爱,先要了解爱。
可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爱就像母亲爱婴儿那样简单不需要学习,弗洛姆指出了三个要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男性就通过提升自己的财力,社会地位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女性就通过改善自己的容貌,身材,衣着等外在条件来获得男性的青睐。其实,在我理解为,这些不应该是成为寻找爱的动机,上述行为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不论有没有爱,自己都能好好享受带来的结果。如果把这个当作为了寻找爱作为出发点,首先就是错的。第二,人们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你如果自身学不会爱,总是渴望被爱,不停地索取,即使换一百个恋人,你仍旧会失败。正如不会游泳的人,换个游泳池依旧不会游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在于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相混淆。以为相爱就可以天长地久,永不分离。这一点当然也是大错特错。
所以,爱需要学习。
文中从人的生存问题出发,提出人生来就为克服孤独感和分离感而抗争着,“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而爱是克服孤独唯一的方法。
孤独的感觉有多么强烈,那么爱就有多么迷狂。
文中提到: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成熟人格包就是不受母体和胎儿那样共生的依赖和支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
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正如,我爱你与你无关。而给予并不是意味着牺牲和丢失,而是因为存在的价值所实施的行为,所以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感到快乐。
接着作者指出: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母亲对其孩子的无条件关心,男朋友对女朋友的嘘寒问暖。
责任也是关心的体现之一,母亲会不求回报地照顾婴儿的吃喝拉撒,为了让他健康成长。而成年人的责任主要在于精神层面的需求,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照顾家庭。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时间空间,这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所以尊重对方的不同,求同存异是爱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会尊重他,这里的了解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而是深层次地去探索,他性格的根源,他过往的经历。正如有句话: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成熟的爱是结合了小时母亲无条件的爱与父亲的威严,引导式的爱的感悟,建立起自己内心爱的概念,从而去爱他人。
我因我的样子被爱。或者也可以更为准确地说:我是我,所以被爱。这就与前面提到的第一点相呼应,我因为我的外貌身材而被爱,而不是为了得到爱去整容和减肥。
爱不仅局限于爱情,还有兄弟之爱,对上帝的爱,自爱等。
个人认为,幼时有完整家庭或者原生家庭和谐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和轻松获得成熟的爱。在心理学上,两性关系的实际上就是童年时所缺少的爱的投射。一个缺爱的女孩子更偏向于寻找能够给予“父爱”的大叔,而从小只跟着父亲生活的单亲孩子更偏向于寻找姐弟恋。没有对错,只是相对而言,这样的恋爱因为赋予了各种的期望而更容易出问题。
所以更要不停的学习,找到自己性格的属性,完善自我,扬长避短,更好的经营和享受生活以及爱情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