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发现是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成功架起了微分学和定分学之间的桥梁,在二者合成的微积分学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工业革命”,使相关的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
该公式最早由牛顿在1666年开始使用,并由莱布尼兹于1667年正式提出,后世学者为了同时纪念两位科学巨人的功绩,于是将其命名为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能够凭学术上的贡献而名留青史对任何科学家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可是命运对这两人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以致其中一位毕生风光无限,而另一人则穷困潦倒,直到临终时也无人前来吊唁。
艾萨克·牛顿,英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他的研究涉及力学,数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其成果被公认为是世界文明进程中的瑰宝,牛顿因此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之一,他在众多科学天才中脱颖而出,其一生不可不谓之辉煌,他的成就足以让普通人将其奉若神明,可是这样一位科学巨人的个性却饱受同时代以及后世学者的诟病。
牛顿的“混蛋”性格源自悲惨的童年遭遇,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母亲在其三岁的时候改嫁,将他扔给祖母抚养,他一度在年轻时的日记里写道,“我以后将何去何从?我应该结束这一切。我只能流泪,却不知道要做什么。”
尽管多年以后牛顿名声大噪,至高无上的荣誉也并没有抚平他内心的创伤,他依旧敏感,斤斤计较,甚至显得诡计多端,出于对同时期的科学奇才罗伯特·胡克的不满,他说出了一句十分经典的名言:“我之所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其实是在讽刺胡克身材矮小并且有驼背的毛病,只不过在表达,语气方面显得比较谦和罢了。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晚年的牛顿一改当初对科学真理的向往,竟然投身到对炼金术和神学的研究当中,并一发不可收拾,也许他已经穷尽一生让自己的灵魂漂泊到了尽头,无力再去探索没有被发掘的世界,未知所带来的失控感让他回忆起童年时期的颠沛和无助,这股跨越时空的恐慌让他选择走到科学的对立面,以前求心灵的片刻安慰。
牛顿逝世以后,英国皇室按照最高礼遇为他举行了国葬,在他的众多不朽成果面前,那些荒诞不经的言行顷刻间显得无足轻重,此刻生命已经逝去,再大的争议也随之渐行渐远。
和同时代的牛顿相比,莱布尼兹在他的后半生过得十分凄惨。
在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莱布尼兹同样在许多领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才华,他不仅在数学上表现得惊才艳艳,更在许多人文科学上造诣极高,其中以哲学成就最为出名,另外他非常欣赏中国文化,并和当时欧洲的汉学家们往来密切,更有意思的是莱布尼兹特别热衷于研究周易和八卦,这类研究为他后来创立二进制语言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甚至想要前往中国把自己的理论带到东方,可惜当时中国的康熙皇帝拒绝了他,这个愿望便只好作罢。
由于在法学上颇有建树,莱布尼兹被统治英国的汉诺威王室聘请为法律及文书顾问,某天国王乔治一世命令自己的顾问为王室成员作传,奈何莱布尼兹是一个思路清奇的学者,他居然从地球起源开始写起,甚至亲自前往遗迹进行考古发现,结果他撰写的传记足足有大英百科全书那么厚,乔治一世翻看以后气得暴跳如雷,认定莱布尼兹是故意羞辱王室,于是下令将他逐出皇宫,永不叙用。
从此莱布尼兹厄运连连,他的固执己见让他与很多同行交恶,虽说天赋异禀的人总是桀骜不驯,但是莱布尼兹的个性尤为奇特,面对观念不和的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对方输送自己的观点,他的耐心让人恶心,他的自以为是让人痛恨,莱布尼兹的人缘越来越差,最后到了被整个欧洲学术界孤立 的地步,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未免太不公平,可是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太讨人嫌了。
莱布尼兹逝世之前仅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破旧公寓里面,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学者和贵族都与他断绝往来,他仍然沉浸自己的世界里,为了刚发现不久的微积分公式而和名震欧洲的牛顿争论不休。
与世长辞以后,莱布尼兹被草草下葬,他的入土和多年以后牛顿的风光大葬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参加葬礼的仅有一名车夫,一位保姆,以及两个土匠,那天夜里雨下得很大,空旷的墓地显得格外的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