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吹万不同”风吹万窍声音各不相同,“怒”发动。
本段大意:子游说,“地籁是风吹万窍孔穴导致的各种声音,人籁是吹箫出现乐音,请问天籁之音如何”子綦回答说,“风吹万窍有不同声音,源自万窍自身,都是自己特性导致的,发动者不是自己而是谁呢”?
这里看似子綦没有回答什么是天籁之音,但又间接给出了答案,即“吹万不同,使其自己,咸其自取”,天籁是出自自身本性演奏出来的,只要如此都可以视作天籁之音。
比如同样一把竹箫,不同人吹出不同音乐水平,甚至有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样的,可见不是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天籁之音就是最厉害的演奏者吹箫声音。
再看地籁之音,同样大风刮起,不同孔穴响起不同声音,有的鬼哭狼嚎,有的泉水叮咚,比如风铃被吹起的美妙之声。可见,不是风的问题,还是物体自身特性的问题,天籁之音就是最恰当的孔穴发出的声音。
因此,庄子这里强调的天籁之音在于人事物自身特性,而不是外界的风或者箫,更准确说法就是风、箫外物和自身特性成为最佳组合,才会发出最美妙的音乐。
这又让我们想到勒温公式,即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和个体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外部环境不能改变时候,行为就取决于我们心理特性。
事实上,外部环境只能调和与适应,我们很难直接改变,尤其时代大环境与传统文化土壤,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时候为了适应环境,更加有效的还是调整我们自己心理。
我想庄子这里所谓天籁,说的就是事物自身特性吧。
我们看到大千世界色彩纷呈,换个说法也就是千差万别,导致差别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事物自身特点,这似乎人人皆知,常识中的常识,但是遇到问题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
举个生活例子。假设自己家孩子学习不尽人意,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作为父母绞尽脑汁鼓励、辅导、督促、激励、呵斥、指责、批评、讲道理,可是效果了了,这时候家长可否接受“吹万不同”个体差异?也许自己孩子就是这个水平,已经尽力了,能包容理解接受嘛!
可见,接受物理世界千差万别容易,接受个体高矮胖瘦差异还算容易,要接受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乃至能力差异,就非常不容易了,常常会发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我就不如人家”!
怎么办?先看自己尽力了没有,再看自己心理特性如何,先接受再改变,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改变不了自己咋办,“尽吾志也不可至者,可以无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