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三问,是每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智慧生物必然具备的思考。而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自文明建立以来,这三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文明发展的脚步。于人类文明总结一句话就是:人是什么?
于个人而言。作为一个追求智慧,追求学问的人,最紧要的问题就是思考“我是谁?”。展开来就是上述哲学三问,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三位一体,核心问题就是“我是谁?”,要回答清楚我是谁,就必然要回答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有回答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才能解释“人是什么?”,““我是谁?”。因为这是思考的本质,也映射出宇宙存在的客观规律。
思考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在宇宙的变动(或叫:运动)之中,而人类要建立自我认知,首先要建立的就是宇宙观,换一种方式说就是:建立思维的边界。为什么说说要首先要建立宇宙观,而不是世界观。因为,提到世界观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地球生物圈以内的世界,只有少数人才会将目前没有边界的宇宙纳入世界观,毕竟一个没有边界的宇宙于人类的思维本身是难以接受和支撑的。在我看来世界观是蕴含在宇宙观之内的,世界观是多数人的思维边界,世界观之外的宇宙观是多人无法涉及或者不愿去想的部分,而在我看来这种思维边界只是宇宙观的部分。
人类的宇宙观建立在人类观察条件之上,自古以来随人类物质水平发展进步而逐渐变化。不同地域环境生活的人的宇宙观受当地自然因素影响建立的思维意识形态有所差别。宇宙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的信仰,而最集中最系统的信仰体系就是宗教信仰。
人为什么会思考?人的思维能力从何而来?人的智慧又从何而来?
人的思维能力从何而来?不只是人有思维能力,人以外的动物也有思维能力,只是不同动物思维能力有高低之分。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人与动物思维能力有着共同源出。可以先从植物身上找,植物有趋光性,北半球植物普遍是枝丫南盛北疏,南半球相反,原因都知道是因为要生存,生长就需要阳光来提供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不排除几十亿年植物进化史上出现过背光性的植物,但那种植物大概率是灭绝了,也不排除是人类还没发现这种植物,但这种植物终究无法占据主流。植物的趋光性是经过思考过后的行为吗?并不是,这只是千百年进化下来的生物本能。而人与动物的思考能力便是生物本能的不断复杂化演变而来。
四十多亿年的地球生物史,从最原始的蓝藻菌这种单细胞生物到今天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界,是生物本能的不断复杂化,换一种说法就是:生物的适应性不断扩展。可能有人会说:动植物并不一定是适应性最强的生物,蓝藻菌这种原始生物经历几次生物大灭绝依旧广泛分布于地球上各个角落。是的,但是生物进化是很难逆转的。当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到极大的数值时,基因突变的概率也急剧增加,经历若干年后,突变出来一种新的物种他的能力能碾压原来物种时,这种新的物种必然会登上食物物链的更高一层。这种新的物种凭借更高级的能力自然就代替了原来物种的环境统治地位。当然基因突变方向是若干的,进化方向也是若干,最后适应环境的就存活到了今天。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停留在各个阶段几乎停止进化的物种,但能否在未来还看到,这依旧取决于对环境的适应性,包括对天灾环境的适应性。
我们都知道生物越是接近食物链金字塔顶端,数量一般越是稀少,但人类似乎是个例外,而这个例外产生的原因就是人类超越其他物种的智力为依托的。
人的智慧又从何而来?智慧是依托于智力思考能力的。当人类的智力拔高人类的能力后,人类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食物,于是人类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来思考,更多的食物让部落种群能养育更多的后代以及伤老病患,人口数量和空闲时间增加使之更多非及时生存类思考产生。比如,部分人拥有了不进行生存生产活动的条件,久而久之这部分人就会用一些非及时生存类思考去控制其他人为其提供生存条件及物质享受,于是奴隶制度萌发。再比如,当人类不再为及时生存条件而担忧时,便有了更多精神上的需求,这便是智慧和哲学产生的先决条件。一但有了需求,来弥补这种需求的人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回到智慧以及代表思维边界的宇宙观上来。
智慧生物与普通动物都有意识,普通动物只会根据生理需要和精神欲求去做出行为,智慧生物于普通动物区别在于,智慧生物拥有反思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即思考思想的能力。比如:普通动物会在生理需要和精神欲求驱使下去做出某些行为(例如:捕食,交配,玩耍),在这些行为过程中也会本能(基因赋予的能力,也是生物生存进化的必要能力)的积累经验优化下一次行动,这是普通动物的思维边界。而智慧生物可以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这么做对不对,我为什么会想我这么做对不对?这是智慧生物拥有的普通动物不具备的能力,这项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于普通动物的力证,也是自诩为灵长类智慧生物的人类的依托。
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人的思维边界很难接受没有边界的宇宙观。这可以说是人的生物本能趋使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一栋高楼顶端的边缘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可能有部分人习惯了,觉得还好,那么高楼顶端的边缘没有任何围栏扶手,甚至还有风吹在后背,这时候的感觉呐?再想象一下我们身体突然悬浮在几十上百米的高空,周围没有任何依托,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再进一步想象一下我们身体突然悬浮在宇宙中,视线内看不到任何物体,这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人的生物本能使我们人类不由自主的远离危险,同时也导致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让近代以前的人类更愿意相信神话体系的宇宙观,因为相信有一个明确的人格化的神灵,就像是双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那样令人心里安稳。
近代以来科学发现,宇宙中,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一个人的思维从诞生到死亡,中间是不曾停歇的。睡觉时,只是大脑表层部分皮质细胞在休眠,部分大脑中枢神经依旧在指挥身体各项机能运作。
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变动(或叫:运动),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变动(或叫:运动)变动也是思考的本质,也映射出宇宙存在的客观规律。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变动,智慧生物的思维也在时刻变动。一个人的脑细胞停止运动代表着这个人的死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宇宙停止运动是什么样子?宇宙的运动是因为各种物理规则存在,如果我们把牛顿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定律,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核力等抽取掉,这时候我们宇宙能观察到的部分都已经停止运动了,但还剩下暗物质,暗能量,真空,科学表明真空并不是真的空,真空空间本身就是正负粒子时刻出现又湮灭,这还是运动的。再把暗物质,按能量,质能转化定律,量子领域的定律抽掉,我们宇宙还剩下什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证明宇宙存在,我们又该怎样去描述这样的宇宙?
或许,138.2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前就是这样状态,这里又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宇宙边界之外又是什么样子? 二是宇宙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
宇宙之外的区域我不知该怎么描述,暂且借用老子的“道”来称呼吧,在道里面,无上下左右之分,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既可以是无限大又可以是无限小,换言之没有大小之分。即是如此,宇宙的边界就是最后的边界,也是人类最后能探索的边界。
再者,宇宙之外的道,存在与不存在同时存在,换言之没有存不存在这一说法,存在的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我们的宇宙。宇宙的奇点就是就是突然存在的,没有前因。所有存在和不存在就是“道”的本身,我们宇宙包含于“道”之中,但只是道的部分,而宇宙之外的部分难以被宇宙内的产生的意识所理解,就像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智慧本就需要宇宙的规则来支撑一样,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本就是宇宙内的物质,我们的思维需要宇宙规则支撑,我们的智慧认知本就是宇宙认知的一部分。
就好像人不依靠外力难以用手把自己提起来离开地面一样。如果我们能脱离宇宙规则的束缚,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样的我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呐?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尽头,一但触碰到宇宙思维边界,想与不想是一样的,既是如此,停止思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是亚伯拉罕诸教,印度教即众多信奉神灵的宗教的最后选择,是道家最后的解释,是佛家修行到最后的结果。
宇宙之外的道没有开头和绝局,但宇宙是会有绝局的。无中生有,有归于无。宇宙坍缩和膨胀到最后都会归于无,无这种说法又不准确。暂且把这到最后的结果的过程,借用佛家的一个词叫“寂灭”吧。
月照小林 2022.5.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