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穷”,是妈妈觉得孩子穷。
就是妈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弱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于是不断给予,强制性给予,干涉、溺爱,也不管孩子到底要不要。这种思维也被称为“穷妈妈思维”。
例如:
孩子已经说不冷了,但你非要给他/她加一件衣服;
孩子原本可以自己洗碗,但你怕他/她洗不好,非要亲自洗;
孩子放学可以自己回家,可你还是担心他/她非要去接……
满以为这样无微不至、付出一切就能把孩子养育好。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不仅没有多出色,反而你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因为在孩子看来,你做的一切都是你自以为是的“付出”和“爱”,这些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所以他们不会感激你,还会觉得自己被过度“控制”了。
久而久之,他们要么选择叛逆反抗,要么选择逆来顺受。
试问,这样又怎能养出内心强大、精神富足、有出息的孩子呢?
01
摆脱“穷妈妈思维”
第一步:懂得放手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对于孩子的爱,父母最大的误解就是变成孩子的仆人,帮孩子做。如果我们爱孩子,应该帮助孩子让他们自己做。”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把时间花在他们认为“无用”的生活琐事上,就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保姆、管家,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打点好一切。认为这样,孩子就能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学习。
结果却是,孩子一心一意搞学习,最后“除了学习啥也不会”。别说变得优秀,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父母要明白的是,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一所好大学,更要使其独立、坚韧、勇敢、自信、内心富足,有能力主动追寻快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要懂得放手,让孩子主导自己的人生。当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成长了。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远比你想象中要强得多,他们一点也不“弱”,也不再不需要你遮风挡雨,他们已然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父母总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但是孩子终究是要起航,拥抱更广阔的大海。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是父母不断地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懂得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02
摆脱“穷妈妈思维”
第二步:学会示弱
李玫瑾教授曾说:“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示弱”。
对很多人来说,“父母”就意味着必须强大,必须保持威严,要做孩子的榜样和引导者,怎么能低头示弱呢?
其实,示弱并不是软弱,而是指父母的接纳状态,父母用不着在孩子面前逞强,反而可以让自己呈现出弱势的状态,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力量。
比如,平时在生活中,可以主动“寻求”孩子的帮忙:“妈妈口渴,但妈妈现在有点累不想动,你能帮妈妈倒杯水吗?”“这些东西有点重,妈妈一个人提不动,你能帮妈妈分担点吗?”“这个怎么做比较好呢,你帮妈妈出个主意吧”……
父母借助孩子渴求独立的心理,适当地向孩子示弱,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激发孩子信心、责任心的同时满足孩子的价值感,让孩子觉得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是被尊重、信任和需要的,这有利于孩子更好的成长。
“母强子必弱”这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父母越厉害,越要学会收拢翅膀,学会适当示弱。
这些“示弱”的瞬间,不仅能让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还能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变得优秀、强大!
03
摆脱“穷妈妈思维”
第三步:共同成长
有一个观点叫“背靠背,不如面对面,面对面,不如肩并肩”,说的是父母与孩子的三种互动状态。
“背靠背”是指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甚至缺少见面;
“面对面”是指亲子沟通整体还算顺畅;
“肩并肩”是指父母与孩子站在一条线上,共同进退,一起成长。这也是最好的互动状态。
父母想要孩子变得优秀,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与自己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首先父母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作为孩子的伙伴,与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收获。
比如,一起读书、一起锻炼、一起走进大自然等等,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快乐成长、拓宽视野,同时父母也在收获、也在成长。
同时,父母不要吝啬于向孩子展示自己,无论是你努力、乐观、积极的模样,亦或是失意、迷茫的背影,只有让孩子与你站在一起,参与到你的世界里,让他们看见你为梦想、为家庭付出的艰辛,看见真实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们才会从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这比你默默为孩子操劳效果要好得多。
写在最后:
父母与孩子从来都是互相成就的,不要一味地认为孩子很“穷”,很弱小,什么都没有,需要你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付出。其实他们很“富裕”,很强大,有无限的潜力和超强的可塑性,就像一座等待发掘的宝藏。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用自以为是的爱给孩子套上枷锁,也不会强制给予孩子一切,而是走在前面,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身影,激发孩子的潜能。你所想给予孩子的,自己先要有,孩子自然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