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共读这本全球畅销书《自控力》。
说到自控力,我们都知道它非常重要,但究竟有多重要呢?
在心理学界对自控力的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上个世纪60年代末,著名的美国斯心理学家沃特·米歇尔,让一群4-6岁的小孩在两种情况中做出选择:是现在马上就获得1份零食,还是等15分钟后获得2份零食。实验人员让每个小孩单独在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两份零食和1个铃铛。如果还是可以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他就可以得到两份零食,但如果他们等不及了,可以在任何时候摇铃铛,然后立刻拿走一份零食。
实验表明,大多数的孩子就像我们设想的那样,不会坚持多久就拿走一份零食,甚至有的孩子才过了几秒钟就坚持不住了,而只有个别小孩表现出了延迟满足的特征。通过摄像头记录发现,有一个女孩用头发遮住自己的脸,故意让自己不去看零食;有一个男孩虽然盯着零食,但是他把铃铛推的远远的,这样他就够不到了;还有的男孩只是尝试着舔了零食,但没有真正吃。而过了几十年后,这些能花15分钟等待两份零食的孩子,有更优秀的人生表现,他们长大后更受欢迎,高考成绩更好,也更擅长处理压力。
自控力有多重要?重要到它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甚至从小就开始改变。就像作者说的:自控力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关键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自控力也是区别人与人的关键能力。
要了解自控力,《自控力》这本书可以说是你一定绕不过去的。自2012年首次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并在全球畅销300多万册,长期霸占各类畅销书榜单。那它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讲自控力、自律和个人意志力的大多数的书,都会告诉你要培养好的自控力,首先要设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养成良好的习惯,甚至还会告诉如何树立一个好的目标,以及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当然这些都没有错,但实际上这些道理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不言自明的道理,或者说是一些正确的废话。
而这本书的作者反其道而行,告诉我们,想要如何获得自控力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失控,而搞清楚了如何避免失控,我们自然也变得更加自控。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就像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说的:要反过来想,总是要反过来想。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说过: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成功的方法。毫无疑问,他们都是逆向思维的高手。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健康教育专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教授,并开设“自控力科学”和“在压力下好好生活”两门课程,它们都是斯坦福大学广受好评的心理学的课程,可以说是研究自控力和意志力的权威专家。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从脑科学的角度揭示,我们为什么天生缺乏自控力?
第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自控力?
第三、通过训练大脑提升自控力,每天只需5分钟。
今天介绍第一个部分内容:我们为什么天生缺乏自控力?
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可以用另外一个词代替,那就是意志力,而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你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简单说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可以说他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你家的宠物狗不会把狗粮存起来养老,而你却会未雨绸缪一样。那人类为什么会发展出这种能力呢?想象一下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我们的祖先们,如果看到什么鲜艳的果子都吃,把捕获的猎物都一次性吃完,那么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抑制冲动的能力,是源于我们的祖先的规避风险的心理机制,可以说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演化出了抑制冲动的自控能力,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获得完美的自控能力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表现出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诱惑呢?不管是面对美食、面对美色抑或是美好的物品时,我们都想马上拿到,占为己有。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那就要从我们的大脑的结构讲起。
我们大脑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脑核;边缘系统;大脑皮质层。
最里面的是脑核,它掌管人类日常基本活动,包括呼吸、心跳、觉醒、睡眠和平衡能力,是最早进化出来的大脑,维持我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也被称之为“生存大脑”。
在此之上的是边缘系统,它是负责人类行动、情绪、记忆处理等活动,另外,它还负责体温、血压、血糖、以及与情绪相关的活动,因此我们经常称之为“情绪大脑”。
最外层,也是我们发育完成最晚的大脑皮质,它是负责我们的理性认知、情绪管理、逻辑推理等高级别能力,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大脑区别最大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聪明”的源泉,这个部分大概位于我们的额头和眼睛后方的大脑区域。我们经常称之为“理性大脑”。
所以,除了维持生存所需的生存的大脑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思想、行为、决策和判断影响最大的就是“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了。而作者将这两个大脑称之为我们的“两个自我”。情绪大脑是一个肆意妄为、及时行乐的“冲动的自我”;而理性大脑是一个克服冲动、深谋远虑的“自控的自我”。当我们看到巧克力伸手过去拿起,想放到嘴里时,冲动的自我告诉自己:吃吧,巧克力很甜很好吃;而自控的自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能吃,越吃越胖! 就这样,两个自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行为和决策中相互斗争,相互妥协。而实际上,谁才真正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呢?当然是“冲动的自我”。
在诺贝尔奖获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那本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就深入探讨了我们大脑中这两套决策系统,丹尼尔·卡尼曼称之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凭直觉和冲动的、是基于情绪的快速决策系统,对于大脑来说,省时省力,因为它并不需要太多思考。而系统2是基于理性和理智的缓慢决策系统,但对于大脑来说,是费时费力的,因为它会消耗更多大脑能量。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依靠系统1,也就是这作者所说的“冲动的自我”在做决策。所以,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能做到理性的自控和自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