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3):若要成德,先知取人

【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翻译】孔子评价子贱说:“君子就像是子贱这样的人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子贱又怎么会熏染出这样的品德呢?”

【我的理解】

子贱,姓宓(音服)名不齐,字子贱,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们。

孔子学生们中,能称为君子的,肯定不止子贱一人,为何《论语》独独就记在了子贱一章?实则孔子之意,在于告诫子弟“孤陋寡闻”,则难成其德。

君子重德,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是高谈阔论的言语。所以孔子说:君子敏于行。“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为有众,所有需要德。因为有德,所以聚众。若要成德,既要取于众,也要用于众。

提升德行,有两条路。一为尊师,故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说“贤贤易色”。二为交友,故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若是身边没有君子,纵容想尊师,亦无师可尊。想交友,却无友可取。如此,则不免落入“孤陋寡闻”的独学之境。人要有自修自省的功夫,这是成德的根本。但好的师友,也不可缺少。

对于普通人,好的师友,可以增益个人见识,启发思考,又勉励成德。所以古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于帝王,好的师友,就像是贤臣。所以古训有言:亲贤臣,远小人。

孔子称赞子贱为君子,实则是称赞子贱懂得取人,背后乃是子贱自省自修,不轻于己,奋进好学,洁身自好的品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