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认知觉醒》这本书,就被其扉页的介绍所吸引:为什么我们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这是一部可以穿越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跟李笑来的《做时间的朋友》一样,该书也强调表面的成长方法论是不够的,只传达术而不讲道也不是真正的觉醒。两位作者都强调了一个类似的概念:心智或者叫认知。李笑来说他在某一个瞬间心智就被打开了,后面的学习、成长就非常轻松,而该书的作者周岭也说,在他36岁以前一直是浑浑噩噩,直到有一天朋友的意外遭遇,让自己的认知一下子被打开,从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一下子真正的觉醒了。
从两本书作者的成长遭遇来看,相对于改变习惯、提升能力之类的做法,心智或者认知的开启或提升,或许对个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相对而言,李笑来的心智难以转述,也难以实践,至少从读下来的感受就是他真的是一瞬间心智开启,而常人无法进入这种状态,但周岭的这本《认知觉醒》很不一样,他从一个常人的角度,对他认知觉醒的种种转变因素娓娓道来,让人更容易接受。
《认知觉醒》首先从人的大脑基本构造入手,解释人为什么会急于求成、避难趋易。人的大脑从进化的角度分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其中,主管我们认知的理智脑只出现在十几万年以前,相对于本能脑和情绪脑处于成人阶段,理智脑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因此主宰我们大脑的依然是本能脑和情绪脑。面对现代信息时代,本能脑和情绪脑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熟悉当下的环境,它们的应激反应还停留在原始时代物质匮乏、追求生存的阶段。从而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我们处于舒适区、逃避真正的困难,并且希望立刻见到结果、立刻得到反馈。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那些坏毛病,并不是我们主观上的懒惰、短视,这还是基因在作祟。那么我们对自己又有了宽容的理由,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理智脑发挥更大的作用,转变本能脑和情绪脑适应当下的环境。
书中强调,不要试图用理智脑去取代本能脑,因为本能脑在大脑中属于绝对优势,而且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进化,难以改变,有用的办法是让理智脑去影响本能脑,通过本能脑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书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实践,那就是慢慢把那些难的事情转变成享受的事情,从而让本能脑去悦纳那些我们想改变的习惯。
书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其他地方不容易看到。那就是在设置目标时,不要盯着那些最优秀的,而应该在舒适区的边缘慢慢增加难度。因为一开始就设置在较困难的程度,会让自己从一开始就处于受挫的状态,而如果始终停留在舒适区则会让自己停滞不前,因此舒适区的边缘刚刚好,书中称之为“拉伸区”。这让我想起健身中的肌肉记忆,每次锻炼应该在肌肉极限上增加一些强度,那肌肉的极限就会慢慢增加,这属于肌肉的“拉伸区”。我在大学学习塑性力学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做塑性增强,就是超过弹性部分的拉伸会让塑性区增大,每次增大一点(只要不触碰破坏的极限值)。
“拉伸区”的理论,让人明白目标不宜过高,适合为宜,以前的领导说过KPI的设置要蹦跶一下能够上,如果一开始设置的目标无需努力就能够上,不是好的目标,因为没有挑战就没有成长;如果一开始设置的目标再怎么努力也够不上,也不是好的目标,因为这样的话就没人会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