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是否这样写,我不知道,只见过别人如此写,也有写“茵陈木”的,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旧时代讲究棺葬,埋入土中。而对棺材料子大有讲究。于是,柳木棺材,柏木棺材,楠木棺材不一而足。《红楼梦》上秦可卿死,贾珍要找好料子,薛蟠即献出他店里封存的“什么樯木”,是某王爷准备的,因坏了事,没来得及用上,就成了秦大奶奶的归骨所了。这樯木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而民间传说阴沉木更好,尸骨放进去永远不坏。到底确不确,也没有见过。至于“茵陈”,则是中药材,青蒿的嫩苗,每年正月在盐碱地上即开始萌芽,优质土地到没有这种东西。我祖父每年元宵节后即到北门外盐碱地中翻找它,将它浸入烧酒中,据说能清热去火。那时北门外尚是一片荒地,而现在早已高楼成群了。民间有“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的话,则蒿子幼苗为茵陈,长大后即成蒿子,多年生之灌木,最大者直径不过一二公分,中间有一细软的空隙,农民截取一段,用铁丝捅透,当做烟袋杆,据说抽烟能去火。(中医所谓之火,非现实之火)蒿子无他用途,夏季可用其编成火绳以驱蚊,至秋冬季则只有烧光做饭了。某教师说:“写作‘茵陈木’是对的,你想蒿子如果长成料需要多少年?用它打成棺材,还不是万年不坏吗?”可惜农民没有这大耐心,到秋冬季节早将其割完烧火了。这种灌木这些年也绝迹了。农民的稻草、高粱秸、玉米秸都无用处了,谁还来撒蒿子籽种它?尽管它撒一年就可以多年不用管,它自己长成。
幼年在故乡泊镇时,听老辈讲故事,记得说泊镇北头靠运河西岸旧有“白衣阁”庙宇。老百姓读“阁”做“gǎo”音,白衣阁有住持僧某已年老。南方某地有贵官某,每年往来南北皆住在寺中,和老僧相交莫逆。一日老僧向贵官曰:“闻南方有阴沉木者,埋尸千年不朽,您能给我带一具棺材来否?俾我百年之后骨有所归也。”贵官允诺,并言不可性急,定满足长老之愿也。后又越多日,一初冬时贵官赴北京公干,船至白衣阁泊下,请老僧至河岸观望,船上二仆抬一棺材下来移至寺中安放好。贵官对老僧言:“幸不辱命,别后多方寻找,始得此一具。”老僧围观此棺,厚只得寸许,心不悦,然未忍发。盖棺材讲究者为四五六也。言棺盖为六寸厚,棺底为四寸,四困之墙为五寸。今此棺才寸余,明是贵官为省钱以此塞责也。然交厚,况人家既远途运来,何忍明斥其非耶?只漫然应之。贵官曰:弟今赴京公干,不暇停留,俟返回应与长老做长夜之饮也。说毕即登舟而去。临行嘱曰:“棺幸勿动,其盖已钉好,切勿打开,切记!”贵官走后,老僧亦未屑视此棺,置之而已。徒众亦纷言此棺之薄,简直不如本地之薄皮材,何必大老远弄到这里来耶?老僧闭目合十隐忍未言。半月余,值冬雪纷落,贵官之船于傍晚来到泊镇。弃舟入寺,老僧迎入。方丈之中妒火正旺,肃贵官坐定,置酒饮之。并曰:直大雪,离市又远,实无可佐酒者,只有寺中自制之盐虀也。贵官盘膝坐于榻笑言:无须,已有佐酒之物也。命仆从打开棺盖,须臾,鸡鱼纷纶蒸腾桌上,皆如新出于釜。老僧瞠目张口,几疑梦中。贵官呼老僧坐定笑曰:长老初见此棺心中颇不为然乎?其怨我吝啬否?盖此阴沉木能至寸余已为罕见,造成棺木虽不厚,其能隔绝寒暑已非普通棺木所比也,吾入深山始得之。老僧喜而且愧,长揖谢过。二人直饮至三更始散。
余幼时听此故事不过以笑话待之,“阴沉木”果有此异耶?何千百年来除此一事再未听说乎?且僧人死后从未闻棺葬者。果有此木,以帝王之权贵,何术不得?亦未闻何帝以阴沉木殓也。
(约作于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