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从可能性走向确定性的过程,可能性越来越少,直到剩下一种可能性,从而变为确定性。
比如,婚姻是恋爱的确定性,不再保留想象与暧昧;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办公大楼一成不变;死亡是生命最大的确定性,也就是最终的可能性。
对于时间流逝的焦虑与虚度的悔恨,大多是因为把时间看成一种线性的事物,但日复一日的生活并无多大改变,时间并无留下多少痕迹。
因此,我们不必固守“什么阶段应该干什么事情”的惯性思维,而应该横向拓展时间的宽度和生命的视野。
时间是一种总体的、过程性的事物,某一时刻也能代表过去或未来的所有时刻。由时间带来的成长,并非显而易见的“打怪升级”,或是阶梯式的前进与螺旋式的上升,更多的是培养一种惯习,一种整体性的情绪与感觉,自在从容还是紧张焦虑,进而影响和形成伴随一生的个人性格。
时间面向一个总体目标,而不在乎一时的荣辱得失,就像江河的总体目标是汇入海洋,因此不顾坎坷曲折,才得以滔滔不绝。
当下很重要,但当下的感受并非都值得留念与铭记。当时间流淌而过,当下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局促、不堪与不满。当下并不能决定未来,但当下的情绪与感受会影响未来,而长期感受所形成的观念甚至影响最终的结局。
时间带来可能性,可能性如同花朵一般凋零过后,结出确定性的果实。确定性即结局,确定性即死亡,确定性即时间的尽头,排除一切可能性。
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因此穿越到过去或未来,是对时间的逃逸与背叛,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因此,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物质的躯体,而在于生命与生命、物质与物质间的联结、情意与精神。
创造正是为了强化联结,生产情意与精神;为了抵御寂静与消亡,反抗时间的确定性;为了生命的延续,即可能性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