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式的家访要不要坚持下去,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且先不做判断,到底要还是不要,请先看完下面的辩论,再定夺不迟。
主持人:关于传统式家访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我们相信理一定会越辩越明,现在我宣布关于“家访要不要坚持”的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请正方陈述观点。(正方是教师代表队,反方是学生代表队。)
正方:我方认为传统的家访要坚持下去。理由有三:
一、传统的家访是家校联系的纽带,是家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不可或缺的桥梁。
二、传统家访更具人情味,更人性化,同时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三、传统家访让学校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变得更有可能。
主持人:下面请反方陈述观点。
反方:我方的观点是取消传统家访,现将理由陈述如下:
一、传统的告状式家访让孩子更担心老师与父母见面,容易造成孩子在忧虑中生活。
二、了解孩子有更多的方式,比如电话、飞信、qq、微信,方便,快捷、省时。
三、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间就是金钱,新时代的父母们都要上班、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接待老师。
主持人:听了双方的观点陈述,看来大家还是各持己见呀,下面请双方的四个辩手进行辩论,请举出实例证明己方观点,有请正方一辩:
正方一辩:我方认为传统的家访是家校联系的纽带,是家校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桥梁。这是从实践出得出的结论。我曾经也是个不赞成家访的老师,认为家访浪费时间和精力,给老师和家长带来过多不必要的负担。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那年,我带毕业班,班上的一个女孩子总是喜欢与男生交往,总有同学说她早恋,跟她谈过多次,也无济于事。后来通过家访,看到她一直与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经了解才知道她一岁时母亲就跟别人跑了,父亲一直长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身体又有病,显然,她缺失父爱母爱,又缺少必要的引导与沟通。在校,只要有男生对她好一点,她便万分感动。难怪同学说她“男朋友”多。了解了实情,与她父亲进行了沟通。在双方努力下,最终让她的生活走上了正轨,她也变得快乐多了。通过这个事例,我认为坚持家访很有必要。
反方一辩:正方刚才所举事例,只是个案,并不代表所有学生认可家访。我是学生代表,我更了解学生的心声,我对我们班同学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不喜欢老师去家访,怕老师向家人告状,怕挨打。我记得小学二年级时,由于我每天不按时完成作业,经常被老师批评,但我仍然没有改正,后来老师去了我家告状,我爸把我狠打一顿,从那以后我都不敢不写作业了,老师一提要去家访我就害怕,好长时间我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我们班有十几个同学与我有相似的经历,所以我方认为应该取消传统式家访。
正方二辩:我方认为传统家访更具人情味,更人性化,同时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在对我班贫困生小强的家访中,我深深地意识到家访的重要。
小强,是班上一个差生,平时很自卑,总以为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他。听说我要去他家家访,高兴的快要跳了起来,兴奋的问我:“老师,您真要去我家?”当我点头确认并与他一起去他家的时候,他竟一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从那以后,他知道了他在老师心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孩子,学习劲头更大了。
反方二辩:了解孩子有更多方式。比如校方建个校讯通,班级可以建qq群、微信群,有事在群内发个通知,发个飞信,快捷,方便,省时。一来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二来也给家长提供方便,尤其父母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家长。记得我去年考差的时候,老师一个电话打给我爸,我爸晚上就对我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我懂得了爸爸打工生活的不易,也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补上了落下的功课,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家访更方便快捷。
正方三辩:我方认为,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就应该对孩子有全面的了解。比如家庭环境,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在家与在校表现是否一样等等问题,只有全面了解,才能让真正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我曾经就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在校是个三好生,但在家就是一个小霸王,但通过家访了解之后,我就注意教育孩子要表里如一,父母也时刻用他在校的表现来激励他在家也做个好孩子。最后,这个孩子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改掉了在家是小霸王的坏脾气,这样的改变将有益于他的成长,所以我方认为该把传统家访发扬下去。
反方三辩:社会发展太快,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老师要家访,会给父母带来一定的不便。比如我爸在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二千多元工资,回来一趟要花费几百元,还要耽误几天班,无形之中又会增加家庭负担,所以我反对家访。
主持人:请双方四辩作总结陈述。
正方四辩:通过前三辩的举例论证,我方认为应该坚持家访,通过家访能全面了解学生,有助于更好的教育、引导学生。
反方四辩:从学生立场,我们反对家访,更重要的是怕老师告状,如果老师能改变方法,我们也能接受。如果老师们不改变,我方坚持取消家访。
主持人:通过双方的激烈辩论,看来大家已经认可了家访所发挥的作用,它是家校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窗口,是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的基础,同时还加深了师生之间感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也更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坚持家访,但反方的担忧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家访不是告状,家访的老师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真正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