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欲望与需求

      在习惯性的表述中,需要和需求是相同的,但是从你我关系的形成来看,将二者加以区分是极为必要的,而且在需求与需要之间还存在有欲望这一问题。

      首先看需要,需要是“我”心理上感受到的某种缺失状态,简单讲,需要就是“我”的一种不足的心态,没有明确指向,但需要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心理、生理都会感到不适,至于用什么满足,如何满足,就涉及到问题的新层面。

      当“我”感受到有需要了,就会寻求满足,就会将抽象的需要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需要什么,或者说是什么需要,就是把需要问题具像化,这一问题的确认,就和“我”习惯和偏好有关,而“我”的习惯和偏好的形成与“我”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相关。

      从社会角度看,“我”是社会中的成员,社会环境的构成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就是社会文化,其中,个人习惯和偏好在社会中所表现的趋同现象就是社会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我”即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受体,“我”的习惯与偏好就是社会文化中习惯与偏好的体现,社会文化中的习惯与偏好又成为需要具像化决策的依据,成为众多的“我”在同样需要所表现出的共性。

      在需要具像化中,还会体现出“我”的个性,这种个性和“我”需要的应用场景有关,也和“我”过往的选择有关,比如说,保守、惰性的“我”回尽可能延续过往的选择,求新、求变的“我”则会更多地表现出与过往的不同。

      所以需要的具像化既有社会文化的约束性影响,又有个性突变的现象,最终结果如何,要看社会文化的约束机制和个性化力量抗衡的状况,而这一结果,就是介于需要和需求之间的欲望。

      在欲望明确的基础上,需要问题进一步深化为需求,也就是需要转化为明确的欲望之后如何满足这一欲望。

      基于相同的需要,不同的“我”会有不同的欲望,即使是同一个“我”,同样的需要也会有许多欲望,但是如何满足,就受到“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制约。

      内在条件即是“我”拥有的资源,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会转化为“我”的支付能力,也就是如果支付能力不足,需求就难以满足。

      外在环境制约指的是作为需求主体的“我”是否与欲望所指有接触机会,如果没有接触机会,需求同样难以满足。

      所以,所谓需求指的是能够满足的欲望。

      区分需要与需求体现了从主观需要到客观需求的演化过程,反映了主客观相互的作用关系和作用方式。需要是主观感受,却又是社会的客观存在,需求有客观的要求,却又是基于主观的感受,也就是说,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缺失了客观基础与制约,“我”就成为狂妄之徒,为所欲为,没有敬畏,客观的没有了主观,就失去了变化,缺失了生机,死寂消沉。

      从正常的、平等的你我关系构建与持续过程看,从客观存在的主观的需要出发,明确欲望、需求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就可以找到关系建构、保持并提升的着力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概述:顾客需要、欲望和需求 人类的需要(needs)是一种感到缺乏的状态,包括对食品、服装、温暖和安全的基本生理需...
    美好君阅读 12,277评论 0 11
  • 我们经常说,营销的根本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那究竟什么是需求?怎么发现需求?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要...
    范一田阅读 3,126评论 1 1
  •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很早之前就要完成,不过这组词作为营销核心概念组里最为核心的词,我一直没有找到感兴趣的案例,另一方...
    孤影_0ac2阅读 3,843评论 0 0
  •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曾经给营销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营销就是在满足顾客需要的...
    烟雨城行阅读 11,056评论 0 3
  • 口渴了,需要买水了,解渴。但是解渴的产品有很多,可以是矿泉水,功能饮料,奶茶。 需要:解渴。 欲望:是满足需要的具...
    科大向洋阅读 72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