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人其实是自私性(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体,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是动物性和人性的统一,过于强调人是自私的教育,小孩就会变得越发自私,特别是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这方面体现的尤其明显。
之前发现敦敦不愿与他人分享,很容易在此事发脾气,只好通过行为慢慢调整,比如剥桔子:你先拿一块给爷爷吃,再拿一块给奶奶吃,然后给妈妈,,,使他慢慢意识到,好吃的好玩的也要想到分给家人。
正确的教育是:人既有利己性也有利他性。国学启蒙有很多类似的教育,如《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都是以利他为主。因为自私心是天生所有,不需要加强,利他心经常被私欲所掩盖,而自私心又需要制衡,在外为律法、在内为利他心。利他心也可细化为换位思考、觉察、共情等。
古代没有明晰的律法和高效的执法机构,却也能正常运转,是因为古人从小被灌输处世重要观点:行善积德,本人行善为后人积德。利他心强的大人会经常通过行为、语言、动作等意识、潜意识的沟通,让孩子受到利他心的影响,在与世界互动时观点(应该行善、利他)、行为(利他的方式方法)逐步合一,让他人生路更平稳,,而且利他心、感恩心强的人更容易得贵人相助,因为帮他的人会觉得有成就感和未来的回报感,不一定是真实的回报哦。
如果从小就惯着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孩子就会潜意识的认为,其他亲密关系也应该像父母那样对他好,这样的孩子就越发自私,心理行为模式会变成巨婴,他自己也很容易不开心、抑郁,因为对亲属或配偶的期望太高会频繁导致挫败感,这也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教育的通病之一。这也是小时享福太多,长大反而折损福分的道理。生命的资粮不仅来自浇水施肥,同样也来自于风吹雨淋,日晒雪寒。过于精细或者过于粗放,对孩子都不好,温室的盆景和随风飘散的草籽都是很难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