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句话,大部分人只是在朋友圈活的很风光,紧接着,我给她评论了一个字,对。
是啊,大部分人只是在朋友圈活的很风光。
比如我,前阵子出去旅游,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凤凰古城的夜景照片,即使我已经很低调的只发了一张,也引来了一些朋友的关注,说,老美啊!出去玩。
或者说,又出去旅游了,厉害。
其实在外面玩的快不快乐,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看到的只是像抖音15秒的美好。
因为是公司组织的旅游,跟团游向来不怎么好玩,其实当天晚上到达凤凰古城已经晚上九点多,身体在车上颠簸一路,早已疲惫不堪,但是,为了不脱离组织,下车后,在导游的组织下安排好住处,之后随着人群晃晃悠悠走向凤凰古城。
辗转经过两个路口,看到前面人流越来越拥挤,慢慢的越走越近,古城的夜景也震撼般的呈现在眼前,其实当地潮热的天气早已经让我心不耐烦,在古城桥下的河两岸散步似的转了一大圈后,便走回宾馆洗漱休息了。
只是那份潮热的感受现在还记忆犹新。
02
以前听过一个段子,说,老外来中国后,跟中国朋友在饭桌上一起吃饭,发现一定要等到桌子上吃的东西全摆好,先拿出手机拍一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后,才能动筷子吃。
于是,一张舌尖上的美味就这样在朋友圈诞生了,而后又是让观者羡煞。
这时候下面点赞评论嗖嗖嗖开始,发圈者内心的小虚荣完全被满足了。
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凡人皆有尊重需求,即自我尊重与被他人尊重,一个人希望自己有身份,有光环,受到别人的尊重与高度评价,而且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尊重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虽然发一个朋友圈,不足以被升华到这么深奥的理论高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洛斯的尊重需求理论。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朋友圈的回答:
朋友圈是一门秀的艺术。很少有人把伤痛难堪、没有结果或不如人意的事情发在朋友圈,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都是别人光鲜的一面。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就不跟你说了,只给你点阳光感受一下吧。很多时候,能发一条让人艳羡的朋友圈,甚至成为面对眼前困难的动力。久而久之,朋友圈上全是轻松又美好的快乐图景,而背后曲折的生活真相永远是个谜。
是啊,朋友圈里的你永远是积极向上,美好无限,让人只羡你的朋友圈不羡仙。
03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别让朋友圈定义了真实生活。
文章中这样说到,好友们通过你朋友圈里的一言一行重新建构着你的形象,揣度着你的生活方式,品评着你的审美趣味。而大多数人又都渴望通过朋友圈完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所以很多时候会用精挑细选的图片、反复打磨的文字,来塑造一个想要展现给别人的自己。
朋友圈无异于现实生活的美颜相机,它呈现了更多的美好,过滤了更多生活的残酷,它像海水将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每个人淹没,留下湛蓝虚幻的水面,让所有人觉得只有别人拥有诗和远方,而我只拥有苦逼的生活。
其实,每个人光鲜背后都有苦逼的一面,只是他选择了他愿意让你看到的一面罢了。
所以,朋友圈虽然好看,让人喜欢,但当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后,背后发朋友圈的人便越来越不真实了。
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里面有句歌词写到,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的保护色。
所以,我喜欢你带有保护色的朋友圈,却不喜欢为了向全世界假装美好而逞强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