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抖音快手么?你看视频号么?
如果这些你不玩,淘宝购物总有吧?
这些平台在不断的推送你喜欢的内容,美其名曰叫做”最大化用户体验“,其背后的逻辑其实是 —— 给你贴上无数的标签,定义你是谁,然后用经验里这些标签最受用的内容和货物,推送给你,让你转化 —— 成为粘度高的观众,或者下单的顾客。
这有错么?
平台这么做是为了效率,折射出来的”你“是否得到了你的认可,这就看你的主客观自我认知是否统一了。
抖音的一位技术大哥就说,你不要觉得抖音都是三俗,你可以通过主动搜索,查看你想看的好东西 ——比如一些”雅“的人喜欢看历史、经济、文学、旅游等等,那你搜一下,立刻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内容,然后系统会记录下来你的偏好,这样以后就会把这些”阳春白雪“送到你的手机上了。
具体操作是搜索、查看、完播(显示你有兴趣看完)、多看几条,结束;而对于那些自己觉得不好的内容,要立刻划掉,显示自己不感兴趣,那么系统以后就不会推送了。
这就是基于”行为"的“贴标签”。
相比于智能的系统,人类认知人的方式可就落后多了。
今天又有人说,自己被PUA了。
领导说自己“不认真”、“能力差”,让他感到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继而开始怀疑自己这个人。
看看,这就已经到了PUA深坑的边缘了,再推一把,人就下去了。
为了救他,我说,“以后记住,凡是说你这个人不行的,都是在PUA你,大家看到的是你的行为,欢迎就事论事对事下判断,但不接受别人否定你这个人,尤其是还不熟悉你的人。"
这句话他很受用,但是细想想,这句话对么?
行为的标签与人的标签的边界在哪里?主观观察与客观评定的边界在哪里?
再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朋友曾分享说,自己之前一次分手经历,非常令她惶恐。
她认识了一个男生,男生低调沉稳,行为也很体贴,虽然聚少离多,但每次见到都感受挺好。本以为是一个不错的结婚对象,但是,深入相处之后才发现,对方竟然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终于有一天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xia4)“
至于是什么惊吓不重要,总归结果就是,她躲得远远的。
按照她的说法,她搞混了几个概念 ——
“低调”、“空洞”、“有城府”
由于对方给她打开的窗口很窄,她看到的比较少,按她的说法,对方的外在表现行为总量不高,但是在窗口内的表现良好的占比很高,于是就形成对他的好感投射。但其实,她并不认识他的全貌,终于还是踩了坑。
三者的外在行为可能都是沉稳、言语不多、情绪内敛,但是,内在却天差地别。低调是有内涵,却选择不暴露;空洞是空空如也,无事可说;而城府则是颇有目的,故意隐藏了。
当年的她爱幻想,把人往好处想,结果遇人不淑,吃了亏。之后的她,吸取了教训,转而去找阳光、真实、积极的人了 —— 阳光、真实、积极,她说,这三个品质里,核心是积极,这是底层的东西,其次是真实。如果底层积极,人又真实,那么必然外露是阳光的。但是,底层的积极又看不到,所以只好多看看外露的阳光一面,能撑多久,日久见人心吧。
好就好在,至少是能看到的“总量“更多一些,自己的幻想少一些,看的更准一些吧。
坦白说,从浪漫主义出发,这种说法太流程化了,实在是不美。但,鉴于我也不少次看走眼,不得不说,这种逻辑本质是没错的。
和抖音一样,从行为到个人的标签的距离,类似从量变到质变,核心看行为的数量和稳定性,孤证不立,不能一棒子打死。在没有足够的了解下,绝对不应该随便给人贴标签。
那该怎么做?妥善的表达应该有两个前缀
1. 是”我觉得“或者”给我感觉“,毕竟,这是主观的
2. 说事,不说人。不要说,你是个”xxx“的人,转而说这件事情给自己的体验,对人也更公平一些。
想想看,自己有时候给人也很容易贴标签,尤其是在标榜自己阅人无数后的”直觉“的时候,更喜欢自夸。可惜,这样的自夸是有代价的,可能错判了人,也可能错付了人,于人于己都不好。
所以,贴标签不是绝对错误的,但是,不能轻易贴标签,要充分观察,就事论事后,才能形成主观评价。
这就够了么?
标签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希望可以减少判断的成本,也减少策略的成本,这是资源所限的情况下的必然。最好能够以偏准确的概全,以一时准确预测一世,那是再好不过。
然而,人是会变的。三国吕蒙可以士别三日被刮目相看,现在的人也可以。只不过,由于资源不足,不可能对于每个人都这样。换言之,给人以改变的机会,是珍贵的。这份珍贵留给谁呢?当然是自己的家人、爱人和朋友。
对人的逻辑有两种:
一种是,识别、扣帽子、给策略,速战速决;
另一种是,全面识别,慢慢扣帽子,跟你一起成长。
快餐文化对人的侵蚀,不在于让人们对一部分人没有耐心,而在于让人们对所有人没有耐心,这样的态度是对亲密者的错杀,这才是这个时代应该惋惜的。
此外,朋友还分享了一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不是所有的标签都是好标签。
比如,现在说的最火的标签之一 “ 情绪稳定”,其实这是个非常容易被错用的概念,甚至被有些人拿来做PUA的工具 —— 只要你一生气,你就是不稳定,你就有问题,然后被贴上人格有问题的标签……
而有些人看起来情绪稳定,可能不过是Passive Aggressive(消极攻击)的表现,她的确不生气,但是以消极或者躲避的方式处理问题,让你抓狂,然后反过头来扣给你帽子。
她说自己其实在这种消极攻击上有点经验,所以知道,其实有时候自己是在占便宜的。然而那些看起来波动的人,往往却做了妥协。
核心是谁在关心,谁在妥协,情绪的表现,只要不是无常与崩溃,其实有合理的波动,都是正常的。打疫苗还觉得疼呢,难道不能叫一下了?
所以,不仅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标签贴之前也要筛选一下,看看是否落入了“未人云亦云”的俗套。
“好难”,朋友感慨。
“这大概就是有精神诉求的代价吧”,我说,”在批量化时代,我们想Tailor Made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相信也是值得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