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一名私域操盘手和创业者,做过和见过的私域案例也有不下上百个。当前是个企业好像都在说要做私域,那到底要不要做私域?适不适合做私域?其实很多老板都没有想清楚。我就想着结合我自己对私域的理解和跟一些操盘手的探讨,把私域这件事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是正好想做私域,或者做的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不妨今天好好听听,或许能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在分享之前,我想在明确一下私域这个词的定义,其实我个人不喜欢做定义,因为每个人对每一个词或者每一件事的理解都不会一样,去探讨和深究意义不大。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这里说的私域就是把客户加到微信里面在微信生态做运营,至于有人说app里的客户也是私域,也没问题,但我这里说的,只是微信生态的私域。
今天我将从4版块来分享,1是从业务形态上看是否适合做私域;2是从商业模式上确定私域的战略地位,3是给大家分享集中常见的私域模型,最后分享如果要做私域,那么用个微还是企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版块:怎么从业务形态上看是否适合做私域。
大家是做什么业务的呢?是生鲜?快消品?医美?大健康?餐饮?旅游?母婴?还是什么呢?这么多的行业和业态,这么多品,是不是都要做私域呢?其实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有50%的品都不适合做私域或者说没有做私域的必要。
从业务形态上看是否做私域,可以看这几个特征,1是客单价,2是购买频次,3次品是标品还是非标品。对于高客单的产品来讲,用户决策成本高,比如你买一个1999元的课程,你会各种对比和考虑,因为用户一次性花的钱有点多。因此要做的事情就是降低甚至消除用户的决策障碍。那私域就是非常好消除障碍的一个工具,因为有人持续维护、有人持续触达、会建立信任。对于低客单价的品来讲,用户决策成本是非常低的,比如5元一包的纸巾,比如30元的一个玩偶,用户说买就买了,这种如果做私域,如果不是大规模用户量,私域怎么做都算不过来。
高客单价的品,比如珠宝、瑜伽、课程、猫粮罐头、养生、化妆品、服装、咨询等;基本单次购买几个都是200以上,客单价相对较高了。再比如低客单价,通常50元以下的,比如卫生纸啊、咖啡、小面啊、蔬菜、洗车、游泳啊、卤味、面包甜点、便利店等,都是客单价相对较低的。诶,这里说明一点,请不要断章取义,这里的客单价高低只是相对值,只是为了方便判定业务。
除客单价,购买频次也是一定要看的。高频次的品,用户是有复购理由和动机的,比如牛奶,一般都会周期性订购,只是需要产品体验好,加上引导和提醒,用户就会持续复购,那私域其实就可以做好让用户体验更好,并且提醒让用户复购的作用,让他只在你这里买。低频次的品,比如胶水,用了一次可能再也不会用了,这种品,复购动机差甚至没有,因此你在怎么引导复购,人家没用需求,就是不买呀,这种一般啊,做好前端营销就好了。
举一些例子,高频次购买的品,比如健身、美容、猫粮、牛奶、鸡蛋、大米、餐饮、保健品、洗护品、理发等。这些品购买频次一般在1月1次及以上。低频次购买的品,比如钟表、眼镜、旅游、照相馆、民宿、买车、买房、年费会员、珠宝等。这种一般在1年5次以下,甚至一生只有一次。当然高频和低频也是相对值。
做不做私域,还有一个参考特征,就是是否非标。标品,比如抽纸、比如电视机,用户只关心价格和品牌,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用,内容是不感冒的,这种品你做私域是有心无力啊,建议别做。非标品就不一样了,比如服装,可以很贵,也可以很便宜,没有明确的定义标准,这种就全靠你怎么说,溢价空间比较高,非标品就可以用私域的内容和IP获取信任,实现成交。
哪些是标品呢?刚刚说了,标品用户购买决策因素是价格、品牌和销量。比如电器、珠宝、手机、水杯、卫生纸、牛奶、白酒、茶叶等。非标品更看故事、看内容、看服务。比如蔬果、服装、餐饮、手工、定制、课程、培训、首饰等。其实是否标品,可以看用户是如何决策购买的,当用户只看价格、品牌、销量的时候,其实就可以认定是标品了,当用户还看好不好看、有没有面子、好不好吃、有没有故事的时候,就可以认定是非标品。所以其实标品和非标品并不是非此即彼,是根据市场反应来看的。
那怎么知道客单价呢?先看理论客单价,根据市场现状和用户需求,去看购买用户单次会花多少钱。比如家电维修,市场行情就是做一次清洁花100多元,比如买个卫生纸,一提卷纸就是20多元,这就是市场告知我们的理论客单价。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客单价,通过大数据来看或者看往期消费者在最近3次平均购买的单价,比如水果店,可以调取用户的平均客单价和客单价区间,测算后,客单价在20-100元。其实客单价是可以通过配品来控制的,并不是一成不变,比如做组合装,比如给用户选品等。
那怎么知道购买频次呢?首先可以看理论购买频次,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去测算理论上用户的购买频次。举个例子我卖的是牛奶,一个家庭3口人,理论上一周就要消耗一箱牛奶,购买频次就是1周1次。其次,要看实际购买频次,因为有可能你的用户没钱。所以也要去通过大数据洞察一下,看一些报告,如果你有消费数据的话,可以看自己这批用户在过去一年的平均消费频次。比如我之前做猫粮的时候,后台数据显示,持续复购的这批人群,复购周期就是2月一次。当然,如果猫主粮用理论购买频次来看的话,那就是1只猫1个月要花多少钱,它的主人是习惯多久购买一次。这样基本就知道购买频次了,然后可以看实际的购买频次和理论购买频次进行对比,就知道你做的好不好了,差距越大,说明复购越有问题,值得迭代。
一般来讲,高客单、高频的品,尤其是非标品,是非常适合做私域的。高客单、低频的品,如果频次太低,则建议不做,或者轻度去做,不算算不过来。如果客单价和购买频次双底,那就不要做了,完全没必要。当然对于低客单,非常高频的品来说,如果做不到轻量化、规模化,我建议也别做。还有一种情况是高客单、无频的,比如买房,这种做好服务和推荐即可。
还是列举几个例子吧。比如生鲜超市,开在居民楼下,小区500户入驻,这种要不要做私域呢?我们来对标一下,生鲜绝对属于高频,但是客单价很低,而且绝大部分的商品都是标品,你讲不出故事,价格也很难有优势。加上小区只有500户,无法做到规模化,无法规模化,就无法在价格上做到差异。做私域没有价值。
再比如一个IP,比如小红帽,有很多30-50的垂直女性粉丝,这种能做私域嘛?首先,用户信任关系在IP那里,所以只要选品ok,客单价其实可以很高;而且,只要品够多,内容够好,信任够强,购买频次也可以很高。高频、高客单、非标品,就非常非常适合做私域了,能做到你推什么,用户就买什么,就成功了。
举一个品牌方例子,比如醉鹅娘,SPU10起步,做酒的,并且能持续输出新品。首先客单价是非常OK的,在100-500元之间,购买频次也是属于高频,1个月几次都可能。那么她其实也是属于高频、高客单,品也是非标的,非常适合做私域。
因此大家可以从业务形态上,分析客单价、购买频次、是否非标来判定,是否适合做私域。这是从道的层面来确定是否适合做私域。如果从道的层面都不适合做,那就一定不要做。
我们再来看,从法和术的层面来看要不要做私域,私域在整个商业模式中又该处于什么定位和角色。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最终的目的都是成交,也就是需要营收,那么营收gmv=客单价*购买频次*用户量。客单价本质上由品决定的,不管是知产还是选品;而购买频次是由营销和运营决定的,需要让用户知道你、信任你、喜欢你、爱你;用户量当然看你的拉新手段了,你可以通过内容、投放、推荐、地推等方式获得客户。那私域是解决那个问题呢?是客户量?还是信任?还是产品?还是推荐裂变?这个点需要明确,你得知道私域用来做啥。大部分做私域,基本都是做信任、做粘性,
不仅如此,做私域,还需要为四大商业指标中的某一个指标或者多个指标服务。第一个是流量、第二个是转化、第三个是复购、第四个是推荐。这是确定了做私域的目的,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不跟某一个指标关联,最后私域一定是不温不火,不了了之。因为看不到商业结果啊。所以你想通过私域提升哪个商业指标呢?大部分做私域都是做复购、做推荐,当然也有一部分做转化的,比如做课程。
好,就算从业务形态上确定适合做私域,也知道私域解决商业模式中的哪个指标,那么就一定能做成嘛?这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见过太多私域项目作死的案例。总结下来,想要做好私域,需要具备这4大能力。也就是组织力、商品力、产品力、运营力。具体说一下。组织力也就是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各个部门组织的利益的能力,大部分企业做私域都死在这里。很多老板把私域作为一个渠道,更没有作为CEO工程,比如一个化妆品品牌C咖,就是因为没有老板牵头,最后就会苦于没有资源、没有支持,导致私域做不起来。其次是商品力,比如一个母婴抖音博主带娃的小璐,他们都已经跑通了从抖音获取流量到私域了,但是由于私域没有定价权,没有商品BD支持,因为用户感知进了你的私域没有价值,最后没有做起来。产品力,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用户在你的私域中,体验怎么样,用户旅程够不够清晰。比如,私域的用户有了不满之后,能不能快速解决?会不会比淘宝店等其他渠道更加顺滑;比如私域用户购买东西有没有配套的小程序,实现购买路径顺滑?但凡有一些不满,用户就会觉得,体验真差,不跟你玩了。最后就是运营力,比如流量怎么来?流量来了怎么承接?用什么内容和商品承接?而运营力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优化问题的能力。做私域需要具备这4项能力。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术上的能力,而是在法上的能力,术上面很多做私域的都讲的太多了,但是往往忽略了法上的能力。
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做私域的血泪史,一定要要牢记。 私域一定要为4大商业指标服务,否则会死,因为看不到结果;2是私域一定不要跟本身商业模式冲突,否则会死,因为利益冲突; 私域要得到你或者你的老板的认可,否则会死,因为资源不足。
分享几种常见的私域模型,第一种是课程模型,这种客单价基本在1000-10000左右,频次在1年1-3次,当然是非标品了,虽然低频,但是客单价高啊。账也能算的过来。这种基本就是从公域获客,让用户买低价课,然后用私域去做承接和交付,交付的过程中卖高价课程。这种打法非常常见,比如薄荷阅读、长投学堂、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都是这种玩法。
第二种是猫粮模型,这种客单价在100-500之间,频次基本在1个月1次左右,这种一般也是从公域引流获客,客户沉淀到私域,通过私域获取信任,由此产生复购和推荐。这种也很多,比如宠物主粮,比如牛奶,比如电子烟,比如保健品,美容,酒类等。
第三种是咖啡模型,客单价比较低,在1-50元之间,但是非常高频,1个月都好几次购买,甚至一周购买好几次。这种一般都是标品居多。适合的打法就是大规模获客到私域,通过活动和算法推荐,通过私域做触达,拉升购买频次。比如瑞幸、蔻蔻椰、生鲜超市、水果店、钱大妈、便利店等。都是这种玩法。这种玩法最核心的是用户量要大,而且品牌最好要大,或者信任基础天然存在,也就是不需要通过私域重新去做信任。因为如果要通过私域做信任,低客单价,必然算不过来人效。当然如果你有差异化的品或者差异化的服务,可用私域作为工具来运营,比如预订、送货上门等。
第四种是IP模型,这种用户的信任在IP那里,客单价可高可低,看IP怎么选品。这种客单价一般来讲在100-1000元比较多。购买频次也是相对高频的,但是取决于选品和IP的信任力。IP模型的打法,往往是通过IP内容在公域获客,同时在私域,也用这个IP来承接,在通过选品和内容在私域实现转化和复购。比如小红帽,小红帽就是非常牛逼的一个IP,最开始就是做代购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她推荐的品非常好,不踩坑,慢慢大家都对小红帽有了非常强的信任,后面就积累了上万个粉丝,一年可以做上千万。再比如做母婴的带娃的小璐、做宠物的宠物医生、做瑜伽的某某老师等、做家庭教育的某某老师,都是这种玩法。
第五种是民宿模型。想都不用想,购买频次是非常低的,客单价还算不错,比如在丽江住个几晚,就是上千元。这种私域非常轻量化,只要你在线下体验舒服了,信任也就有了,然后加个微信,下次来的时候提前跟我说,我给你订房间。在之后一段时间,就是天天发朋友圈,发朋友圈。就一个目的,让客户持续记得你,当客户再想去或者有朋友要去的时候,就说这家民宿不错,推荐去这家,把微信推你。这种一般都是一些民宿、轰趴馆、导游等。
第六种,射箭模型。其实这群人非常垂直,一旦垂直了,忠诚度会非常高,自然客单价和频次都不会太差。比如骑马、射箭、养生、酒吧、音乐房子、高尔夫等。这种类型只要线下体验没问题,服务到位。加个微信,多多朋友圈露脸就行了,然后在配一个会员制,一些圈层,玩起来就非常6。
第七种,买房模型。超高客单价,一辈子可能就一次,非常非标品。请把线下体验和服务做好,加好友的时候昵称备注好,朋友圈发好,客户推荐自然来。比如你拍个婚纱照,拍了婚纱照客户基本都会发朋友圈,客户的朋友看到朋友圈之后,觉得拍的很漂亮,自然就会问,在哪里拍的哇,可不可以推荐给我哇?
好,以上就是分享的几种常见的私域模型,不一定列举完,但是不变的是,私域一定是融合在整个企业的商业模式里面的,而不是独立的。而且能解决某一个问题,并为某一个商业指标服务的。
最后分享一下,当你想做私域的时候,遇到的最后一个选择题,就是到底选择企业微信还是个人微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企业和个人微信定位。企业微信本质上是一款2B的商务办公软件,是服务于各个企业和组织的,后来增加了客户联系、客户朋友圈、客户群等功能,才让企业微信成为了私于运营工具和载体。个人微信是面向个人的社交应用,是熟人社交,更侧重个人社交价值。企业微信代表企业,个人微信代表个人。后面你就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一点。
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在功能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企业微信昵称后公司名称,个人微信没有;企业微信是不能看客户朋友圈的,个人微信没有,如果你做非常精细化的运营,想知道客户什么生活,那肯定不能用企微了;再就是企业微信一天只能发3条朋友圈,个人微信目前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一天要发十几条朋友圈,那肯定用个人微信拉;在主页上,企业微信主页基本上是想配置啥就配置啥,比如商城、名片、内容库等,你随便配置。个人微信无主页。企业微信目前添加好友是无上限的,但是个人微信目前只能添加10000好友。再就是企业微信配套的功能更加齐全,比如活码、群发、欢迎语、数据报表等,个人微信就全部需要人工了。以上是客观阐述功能不同。
其实在用户体感层面和运营层面,也是有所区别的。企业微信3大弊端,尤其是做IP,这些客户始终养不活,大多数都觉得这个账号是个客服,这对于小公司就影响很大;另外企业微信主动添加好友率是远远低于个人微信的,因为入口太深,用户也没习惯同意企业微信加粉的路径。在朋友圈条数上,企业微信也是致命伤,完全没有优势一天只能发3条。个人微信更容易培养信任,但是也有很多弊端。首先养号更难,也更能容易被封,虽然现在有很多养号办法,但是依然很操心、一旦被封了损失也很大。再就是个人微信单日添加好友数(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远低于企业微信,那就只能用号来凑。其次个人微信缺乏私域运营工具,前几年一些三方工具被封了很多,在效率上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我个人建议呢,如果是大品牌,就用企微,因为信任关系在企业。如果是白牌或者小品牌,就用个微,个微更容易养熟。如果是做IP,也建议用个人微。始终要记得,企微是企业和用户的关系,个微是人和人的关系。用企微还是个微一定要抓主要矛盾,大部分做私域犯错的就是为了提升效率忽略了价值。这种是思维懒惰,不可取。
好以上就是今天我对私域的分享,一般来讲,好好理解这一套内容之后,完全可以自己判定要不要做私域,私域该放在什么位置,现在私域做不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又应该怎么去调整。今天大部分都是从道和法层面去讲,至于术上面,比如怎么发朋友圈,怎么做社群,怎么设计运营SOP,如果大家喜欢,后面可以持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