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是中篇小说,不长,只有两万多字。按中篇小说的篇幅,属于短的,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内容背后引发的思考,恐怕绝不亚于一本五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中短篇小说以短小精悍的字里行间展现其深刻涵义的精妙之处。
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黑色幽默的先驱者,以幽默、滑稽的语言风格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严肃的讽刺和批判。美国文学以情节架构见长,通俗小说占领各大书店。这符合美国人活在当下、乐在当下的价值观。他们一方面不屑艺术,一方面又崇拜艺术。由此,作家们在通俗小说中注入简短而深刻的文字,使作品看起来更严肃。这些作品的可读性非常强,且又不乏深意。
美国文学能在主流文学中占领一席之地,并非偶然,随着快餐时代步履加剧,未来地位很可能将进一步提高。
1、黑色幽默下,主人公亚当的内心变化
黑色幽默具有夸张,滑稽,甚至哗众取宠的成份。所以,我们看黑色幽默故事要有反向思维,表面上写的是个成功励志的奋斗者,实则是受金钱诱惑的堕落者。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黑色幽默的世界吧。
穷人的尊严
向往走上成功之路的亚当,只身漂洋过海来到英格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几近潦倒。他见到一个只被咬过一口,就被扔到泥浆里的梨子,经过所谓“尊严”和饥饿的搏斗,最终没有捡起梨子,从而展现了人性的虚伪。不论任何一个人,在这样的条件下,都会毫不犹豫地先填饱肚子再说,可是他没有。况且他没有骄傲的资本,他不是落魄王宫贵族,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
后来,他被带到有钱有势的两兄弟面前,被当作打赌的笑料,脆弱的自尊心崩溃,想回去捡那只梨子。梨子已经在了。
天降横财的彷徨
当他打开两兄弟的信封,发现居然是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惊讶,但却不失理智,先是去小饭店吃了一顿,“好心”的老板见他没有零钱,同意他赊账。之后,他便第一时间回到了豪华的宅子找两兄弟。仆人却告诉他主人已经离开。
这时,亚当才想起信封里还有一封信。信里说,他们看中他是一位聪明、诚实的人,这笔钱免息借给他,三十天后归还,如果他能挨到那时候,老二承诺给他一份职务。
从这个时候开始,亚当的心理起到了微妙的变化。钞票面额太大,且来路不明,不敢贸然兑换,生怕被抓进监狱;同时又对两兄弟承诺给他的职务充满幻想。但仍不失为一个聪明、诚实的人。
受社会风气的刺激
肚子填饱了,可衣服还是破破烂烂。经过内心的缠斗,他跨出堕落的第一步,走进服装店。店员察言观色,对他傲慢无礼。身为穷人,一再被人奚落、讥笑,他终于爆发。他有爆发的底气——那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
在店员面前扬眉吐气,亚当心中好不快活,压抑许久的抑郁得到宣泄,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服装店老板亲自出马,主动把店里最好的——原本哈利法克斯大公国(当时加拿大未统一,该地是欧洲登陆加拿大的第一站)的亲王殿下订做,因母亲过逝,暂且不需要——衣服,还同意他无限期赊账,临走还说了句,“大爷,慢走啊!”。
作者写到这里,亚当依旧对得起“聪明、诚实的人”这个优良品质。钱是借的,没打算不还。靠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吃穿问题都解决了。
挥霍无度后的反思
基本生活需求还差一项,没有住的地方不行。不出一个星期,他用老办法住进了一家昂贵的公寓式旅馆,张罗各种奢侈的生活用品和阔气的摆设。贪婪之门已经打开,只要迈出第一步,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深渊。
物以稀为贵,一百万英镑的钞票独此一张,他成了当地的名人,这点不难理解。不是靠着光明正大的手段出名,使他心中产生一种罪恶感。于是,他总是在当初赊他账的小饭店里用早餐,借此机会为小饭店做广告。
他不愧是聪明、诚实的人。以奇货可居的方式吸引别人的目光,用名人效应答谢老板哈里士,减轻良心上的不安。即便是这样,他依然辗转难眠,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凭真本事赚来的,内心患得患失。
被名利腐蚀的人心
媒体能把分子变成大象。拥有独一无二的百万英镑钞票的人在路边小饭馆吃饭,还经常穿着最先前那身破烂衣服闲逛于大街小巷,怎能不引起公众的好奇?
(如此看来, 国民老公果然有两把刷子。)
跑题了,言归正传。
黑色幽默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亚当的社会地位就像在报纸中的地位,如火箭似的攀升,一步步超过爵士、男爵、除王室外的所有公爵、除全英国大主教外的一切宗教人士。也就是说,他的地位高于贵族,仅次于王室和主教。这是多么显耀的身份啊!
随着地位的节节攀升,他越来越害怕,怕有一天失去了这张钞票,届时他将一无所有。为了能在短短三十天内为自己名利双收,只能殊死一搏。
此刻的他,依然是聪明、诚实的人。他希望依靠自己的聪明留有后路,且从未有过携款潜逃的念头。
作者只说“一举成名后的第十天”,没有交待具体日子,这里指的一举成名应是报纸刊登他的事迹。在此之前,也发生了不少事。从小说结构推论,应该过去了半个月。短短半个月,他已经欠下了六百英镑的“巨额债款”。从而开始憧憬那份两兄弟打赌承诺他的职务年薪,此时他的心理期望第一年的年薪是六百英镑。
权利的游戏
亚当如愿进入上流社会,与一众权贵交往。权贵们却只那他当作消遣的对象和茶余的谈资。可他却意外地收获了爱情,与美国公使的小姐的一位女友一见钟情。
通观整部小说这位女主人公波希霞写得太过空灵,是本作最大的败笔,同时也是作者的无奈之举(这里暂不作讨论,后面会有详述)。
马克·吐温是批判主义作家,怎么会放过权贵社会的场面呢?
在这里,黑色幽默又狠狠地玩了一把。
肖瑞迪奇公爵想要在主位落座,亚当故意戏耍对方,报之前被人看轻的一箭之仇。从地位看,亚当在公爵之上;从姓氏看,公爵是威廉一世的后裔,可亚当却是人类的始祖。不了解西方文化没关系,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总听过吧。
宴会期间,亚当产生了对贵族阶级的鄙视,不屑与之为伍,沉溺与于希波霞的谈情说笑中。
作者虽未反复字面强调,但处处可以看出亚当是聪明、诚实的人。初次见面,他便向心仪对象坦白自己的情况,一百万英镑并非他所有,只是闲得蛋疼的两兄弟捉弄人的把戏。对方没有深究,反而处处为他“着想”,声称要陪他一起去见两兄弟,为他壮胆,成为他坚实的后盾。
想到即将失去百万英镑的钞票,亚当再次幻想,把第一年的年薪期望值从六百英镑提升到了一千二百英镑,翻了个倍,好给未来的妻子带来安乐的生活。
名人效应的经济利益
宴会上,他遇到了半年不见的“老朋友”赫斯丁。随后两人来到亚当气派的公寓。赫斯丁押宝矿苗开采权(已勘定该处有矿产,但总量多少未知,有点类似于赌石)的“期限出售权”,无人认购,游走在破产的边缘。
聪明的的亚当在为钱的事发愁,经过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尤其是权贵阶层,洞穿一切,果断答应帮助“老朋友”。他的聪明再次体现,玩了一出空手套白狼,狠赚了一百万英镑。
他是怎么赚的呢?
他并没有直接投资赫斯丁的产业,只是简单的替他背书,使对方的矿山开采权成为市场热门货,让人们相信赫斯丁的专业,那里将是一座大矿山,绝对物超所值,谁买下它,轻而易举地大赚一笔。
有了这一百万英镑的资本,他对两兄弟承诺的职务不再报有期望,那些钱在他看来根本算不上什么。
出人意料的结局
三十天期限已到,希波霞陪着亚当去见两兄弟。亚当果然诚实,履行诺言,将百万英镑钞票还给了两兄弟,证明自己不花一分钱挨过了三十天,还拿出一张二十万英镑的存款来炫耀。
不对,明明赚了一百万,怎么就变成二十万了呢?
这里要明确地说, 当时英镑和美元的汇率的确是1:5,很多读者会误以为赫斯丁矿山生意指的是美元。其实不然,赫斯丁是在英国开战的业务,最后亚当的一百万元是存入的是伦敦郡银行。当时这家银行只接受英镑、法郎等欧洲主流国家的货币,美元不在该列。美国人当时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印象是人傻钱多,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可以断定,那一百万是英镑,不是美元。
很明显,聪明的亚当偿还了之前的债务,还买了一件最考究的西服和一所宅子,或许还有其他。
从小说结构推断,他赚到一百万英镑,应该是在第三个星期发生的事情。第二个星期,他的欠债是六百英镑;仅过了一个星期,欠债就达到了数十万英镑。可想而知,在金钱面前,他挥霍到怎样的程度。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希波霞竟然是两兄弟中二弟的继女。这层关系实在太令人惊讶,精读十余遍,依然无法寻找出合理的解释,作者为何要安排这样一个角色。
唯一牵强的理由是:作者运用黑色幽默,让一个聪明、诚实的人事业成功、收获爱情、人生美满,来讽刺和批判“腐朽”的社会风气。
亚当得知希波霞是两兄弟打赌中得胜的二弟的继女,果断出手,坚持不接受任何职务,如果一定要接受,那就是做他女婿的职务。两兄弟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用心,拿亚当开玩笑,能随随便便拿出一百万英镑钞票的人,资产绝对不会少。
马克·吐温到底是黑色幽默大师,在小说的结局出了一道意味深刻的数学题。
原文是这样写的:
所以我总是这么说:“可不,在你眼前的,分明是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可是它呀,出世以来,从没动用它购买过什么东西,只除了一次——那次呀,我到手的是稀世珍宝,付出的却只及它的价值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以推论,希波霞的继父资产在一千万英镑左右,膝下无女,只有希波霞一个继女,将来遗产尽归亚当所得。
而亚当这句话的意义很明显,在他眼里,希波霞只是金钱的附属品,金钱才是他口中的稀世珍宝。
结局引发的深思
看完整本小说,我们不禁会疑惑,亚当今后的事业能否成功,爱情是否圆满?
爱情的事很难说,希波霞这个人物实在很有问题(后面会详述),但在事业上他一定会失败。
为什么?
有了金钱和地位后,他挥霍无度,一个星期能花掉八十万英镑之巨。对,亚当确实很有商业头脑,做人也很诚实,相信凭着这份特质,赚钱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他的灵魂已被金钱所腐蚀,腐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他能赚到再多的钱,也填补不了奢华享受留下的窟窿。贪婪之门已经关上,他没有退路,在铺满金钱的的沼泽中,他泥足深陷,一步步地沉沦下去,直到被彻底淹没吞噬的那一天。
这是作者要告诉读者故事的本质。
2、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百态
一部小说,把人物主角刻画得深刻出彩,远达不到优秀小说的标准。配角是为主角服务的,他们同样需要有深度。受结构篇幅的限制,尤其是中短篇小说,配角不可能个个出彩。没有一本书能做到这一点。但马克·吐温将一部仅两万余字的小说,把许许多多配角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一副当时美国社会的画卷,且不失真。伟大与优秀的差别,就在于此。
下面,让我们来领略美国当时社会的世间百态吧。
小饭旅馆老板哈里士
哈里士在第一次见到亚当拿出的百万英镑钞票时,是惊呆得不知所措的表情。但是这个人头脑很灵活,非常具有放长线钓大鱼的经济思维。他让亚当赊账,帐挂多久都可以。
果然,亚当为了报答他,去他店里吃早餐,为店里带来了人气,生意爆棚。
服装店店员和老板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店员托德见到亚当穿得破破烂烂走进店里,出于店员的职业操守,无法将其赶出去,可傲慢无礼,刻薄挖苦的态度,尽显小市民本色。当亚当把钞票摆在他面前时,立马笑容满面,态度陡然转变。
再说老板,同样慧眼如炬,不惜违背商业守则,把原本亲王殿下订做的衣服给亚当,还主动提出无限期赊账。最后一句话,“大爷,慢走啊!”将其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很多时候,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物写得深刻,这位老板当属典型。
“老友”赫斯丁
半年前,亚当还在赫斯丁手下做事。听到对方出名,便迫不及待地出现在社会名流的宴会上,根据他当时的处境来看,不可能得到权贵阶级的主动邀请,一定是通过其他途径弄来邀请帖赴会;其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巴结亚当,替他解决“期限出售权”的资金问题。
那座矿山有没有价值,是否真的值三百万英镑,我们无从知晓。赫斯丁本人的专业判断,我们同样无法揣测。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他能想到利用亚当的名人效应,来为自己牟取利益,是一位颇具商业眼光的投机商人。
肖瑞迪奇公爵
熟悉英国贵族礼仪的人应该知道,在私宴上,只有社会地位最高的人,才有资格坐在主位上,那是身份与荣耀的象征。并不像中国古代,宴请的主人坐在主席,宾客按身份序位分布。
亚当不属于贵族,只能算个异类,就像“笑面人”里的格温普兰,把他当作一个滑稽的小丑看待。贵族阶级骨子里长期养成的血统优越感,使他们并不把平民当人看。不料却被亚当的幽默嘲笑了一番。
一个贵族和平民发生争执,是自贬身价的表现,肖瑞迪奇公爵当然不会和他决斗。但贵族是非常讲究礼仪的,最后为了平息风波,又不失去一个今后能近距离观摩小丑的机会,最后将主位空出来,谁也没坐上去。
打赌的两兄弟
英国人风趣幽默,一言不合就给自己挖坑,打这样一个赌其实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他们不是兄弟,早就决斗了,故事也不会开展。所以作者把两人设为兄弟,实在高明。
两人作为故事的主要推动力,头尾描写呼应,篇幅占据不少,可缺乏深入刻画,人物苍白却片面化,不能算是成功。
希波霞
作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要把她放在最后一个说?实际上是作者的无奈,也是笔者的无奈。
人物表现中规中矩,除了与亚当打情骂俏,规劝他珍惜财产,要为将来做打算,并无出彩之处。可她实际身份是资产阶级,没有兄弟姐妹,继父的财产不会旁落他人,不需要有未雨绸缪的打算。
作品面世前,英国早已修改《遗产法》,膝下无子,女儿可以正当继承所有财产;在血统上也有所宽裕,只要遗产馈赠人同意,受赠人便可全部继承。
如果把她设立成一个引诱亚当在金钱面前进一步堕落的女子,虽然降低了金钱的主题,却可以更有深意。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办法。
可为什么作者马克·吐温没有这么做呢?
写作技能不够?
不是。
没有想到?
也不是。
事实上,是因为他不能这么做。
3、马克·吐温与资本阶级的关联
如果来说一下马克·吐温的生平事迹,在希波霞人物拿捏这一点上,我们就能够理解了。
马克·吐温是个笔名。真名是什么,笔名是什么意思,不加赘述,网上资料都有。
作者写过很多关于金钱使人堕落的小说。《镀金时代》、《王子与乞丐》、《哈里贝克·费恩历险记》、《腐蚀了的赫德来堡人》、《三万元遗产》,都和金钱与人性有关。
如果把他看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愤青,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他本人也无法逃脱金钱的引诱。或许就是这个原因,驱使他写下了这些书。
早年,他发表处女作尚未成名,投资木材和矿业,均已失败而告终。
后来因写作出名,在旅欧期间,遇到了资本家兰登的女儿查尔斯·兰登,通过照片,对其姐姐欧莉维亚·兰登念念不忘。很快两人便结为夫妇,还成立了报社。
一年后,报社赔钱,不得不转让。
当时美国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兴起公司化运动,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明,更新换代迅速,因而到处都是投机商人,想要一本万利。
很不幸,马克·吐温数次经商失败,心有不甘,再次出手,投资佩奇排字机(打字机),结果再次以失败而告终,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下一屁股的债务,直到四年后才彻底还清。(投资佩奇排字机是在写《百万英镑》之后,前几次的生意失败足够显示出他对金钱的渴望。)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把希波霞这个角色写得如此空灵,如风中飞絮,说不出是好是坏。反正除了勤俭持家,看不出有什么特点。
因为欧莉维亚·兰登是资本家的女儿,而他又很爱他的妻子。如果将希波霞写成放荡的资产阶级,利用金钱将亚当腐化,很难不被人张冠李戴,最后损害妻子的名声。况且她妻子也不是这样的人,勤俭持家是她最大的特点。
出于上述原因,笔者臆测,他只能这么写。
附言
《百万英镑》文学背后的经济学,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旨在探讨文学,不作经济学深究。
更多客观深入的精品文学解析,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