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近读了两本心理学类的书,一本是卡尔罗杰斯的《伦人的成长》,一本是武志红老师的《中国式的情与爱》。
前者是创造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马斯洛一起发起人本主义流派并对当今心理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师。后者是在国内又着很高的知名度并对心理学在普通大众间的普及产生推动作用的知名心理学家。
前者是相对专业的心理学读物,后者是通俗心理学读物。
《论人的成长》是一本好书,虽然没遇到好的翻译,让整本书的内容读起来有点绕,但是不妨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GET到这中间的精华。
罗杰斯信奉,人都有能力去朝着积极的方向自我成长,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适宜的环境,能让人处在放松的状态。能感受到自己被倾听被接纳,在倾听和接纳的基础上,能开始倾听自己的内在,接纳自己的一切,这个改变就会不可阻挡的发生。过去僵化的认知,在这样的环境中,将会被打破。
在《论人的成长》这本书中,有一部分提到了一个叫埃伦的患者。这个患者在罗杰斯知道她的情况的时候,已经离世了。罗杰斯接触到有关埃伦的诊治记录,看到,埃伦从最开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到最后走向到毁灭之路,其实就是因为在一个没有倾听她理解她的环境之中,她的认知一步步僵化,她的心门一点点被自己关上。甚至在最后,精神病科的医生们选择了放弃治疗,这种放弃治疗的态度,也让埃伦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罗杰斯对埃伦案例的分析,是从埃伦在父亲的要求下被迫与第一个未婚夫分手开始的。在罗杰斯看来,埃伦在父亲和未婚夫之间选择了前者。此后埃伦再一次的陷入了一场恋爱中,可这场恋爱依旧在父母的反对之下告终。此后的埃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对,开始寻找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只是,最终她还是没能获得拯救。
这种需要放弃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并用对自己的情感否定的方式来遵从父母的决定,使得埃伦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对自己的肯定。
这个案例,在阅读《中国式的情与爱》时,常会从脑中蹦出来。武志红老师《中国式的情与爱》与他以往作品一样,通俗易懂。相对于被封的《JYG》,要温和很多。看这本书,会有一种武志红老师可能就躲在我们身边的某个角落里,观察着我们的生活的强烈感觉。而书中对中国式的情和爱的分析,总结下就是情爱不自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真实体验,常常不能自如流动,长期以往,才会有了我们所说的那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论人的成长》中,埃伦是个特例;在《中国式的情与爱》中,“埃伦”比比皆是。
特别有意思的部分,是武志红老师,写他自己因为不结婚,而被环境绑架,被旧有认知绑架的那段。
如武志红老师自己在书中所说,即便他现在挣很多钱有一定的知名度,可当他回到老家所在的村子,在村子里的人看来,他既没结婚也没孩子,所以是个可怜的人。武志红自然是不在意这些的,但不可否认,这些对武志红老师不会有什么影响的环境,会造就无数个“埃伦”。
由此可见,罗杰斯提倡的以人为本,一方面需要整体环境趋于这样的状态,另一方面环境中每个独立的个体,内心也需要有力量去让自己独立的认知在环境中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