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原生家庭》一书,我一直以为我不是一个在这方面有经历的人,然而我还是错了,有些小小感触,写文分享。
关于作者:美国苏珊福沃德博士,她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原生家庭,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的诊疗中心。
关于副标题:这个书的副标题叫"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而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读者没有原生家庭的灾难,或者没有受到严重的创伤,其实读这本书应该抱有另一角度的思路——就是无论如何你的成长轨迹一定是你未来性格形成的源泉,那么对自己性格形成这个过程仔细分析,会更加了解今天的自己,去除阴暗,更加阳光的去拥抱自己未来的生活。
关于书名翻译:中国人挺厚道的,这本书真正直译的话应该叫做《有毒的父母》。虽然有些夸张,但我觉得直译更好,因为从看《都挺好》开始,我一直不理解,什么叫“原生家庭”,有种错觉,好像是什么离异的、不幸的家许叫“原生家庭”。
关于读者:已为人父母,或是身为子女,都应该更心平气和的去浏览此书,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读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应该尽量避免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去做类似于这种有毒父母的行为,一些我们不在意的行为习惯,会间接导致孩子人格的形成,应该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健康。
读后感:作者在第1部分,在形容一个"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里面,通过8章去描述了8种原生家庭的不同的情况,除了前7种一般比较常见,第8种需要警惕之外,对于我个人来讲,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是第二种情况(我一直以为我没有这种问题)。
我的父母居然算是“不称职的父母”。一直以来,我只是有些奇怪为什么我跟我妹妹两个人虽然同为一母所生,但是两个人性格会截然不同。从书中得知原来就是在我小时候,父母有了妹妹,我父母可能对我的照顾和关怀有些不够,让我从小我就自己认为自己肩上的责任,养成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处理的习惯,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这样的安全感。所以无论学习\工作,我基本完全没有依赖心理,甚至有强烈的掌控欲,如果事情不是我做的,委托下属,根本不能给我基本的安全感,不能做到充分授权,于是我就是那种累死的领导。
我以前不认为这是一种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而按照这本书里面所描述的,原来即使是第二种情况,这种小大人模式,他也是由于情感上间接被父母控制,是有因果关系的。
其实了解这些就释怀了,因为我从没有怨恨我的父母,尤其这样的年纪了,更了解让我更想学习书里面讲的一些与父母相处的一些小技巧,包括说“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就是学会应用“非辩护性回应”,比如说当父母提出一些难以回应的内容时,不要不理,不要愤怒,而应该说“很抱歉让你伤心了,我要想一想”,然后尽量避免去辩解、去争吵。
这样做的好处呢就是让父母觉得我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不希望,也不希望他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文末,还是将我整理的思维导图留下,让以后还可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