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继《狂飙》之后,似乎要迎来刑侦反腐剧的大爆发了,然而观众的期待往往并不如人愿,《无间》撤档,《回响》遭遇差评,荧屏上依然是披着职场外衣的玛丽苏偶像剧大行其道。
从《春日暖阳》到《心想事成》都已然成为观众和网友吐槽的火力点。
然而当大家的评论还依然停留在批判后者剧情浮夸,日入208万的演员不食人间烟火却要演绎伪穷人的时候,一部宣称从北京土著、新北京居民、北漂青年三个视角出发,展现了北京四合院里的都市普通人阵痛与温暖并行的烟火人生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心想事成》,真的仅仅是因为演绎了伪穷人吗?
暂且不论剧情上的“强行装穷”以及尴尬不断的制造主角偶遇、救美,永远按地位财产分配颜值,按颜值来分配道德和未来,单单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伪奋斗”剧情,就足以劝退当下各阶层的观众和网友。
《心想事成》的导演仅仅是用力过猛吗?为什么一边是宣称“展现出了新时代居民的奋斗、幸福与烟火人生”,一边又把观众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
为什么当下的电视剧越来越不好看了?为什么每当一部新剧开播的时候,观众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那些经典的电视剧?
先来看看《心想事成》的导演刘一志,摄影师出身,2009年执导盗墓悬疑剧《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2022年,执导的电视剧《简言的夏冬》(豆瓣5.2分)播出,2023年3月9日,执导的电视剧《心想事成》播出。
然后现在的百科介绍就是导演了。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了影视剧摄影转行到导演的趋势,更夸张的是那些有名的演员也纷纷转行当起了导演,当然有成功的,但是绝大部分却依然被骂得很惨。
不是不能转行,关键是要想揽瓷器活,真得有金刚钻啊。刘一志和他的作品《心想事成》再次给大家上了一课——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吧。
再次讨论前面的疑问,我们又会情不自禁地回忆那些经典的电视剧,同样是讲述北京四合院的故事,从前两年的《情满四合院》到其姊妹篇《情满九道湾》,还有《芝麻胡同》、《胡同》,再到现在的《心想事成》,都在极力地讲述北京四合院的家长里短,可是为什么观众还是最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剧呢?
故事上的接地气是最重要的。
接地气不是硬演穷人,而是让大家都能够感受一段艰苦岁月里的不屈和为了小小的理想而不断努力的共情。
什么叫真正的穷?
看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妈妈和五个儿女挤在一间破房子里,柜子落柜子,床挨床,只能用隔断隔开。
吃饭的时候撑开一张圆桌,吃完饭再折起来,只为了节省空间。饭菜大多数时候只有白菜土豆配米饭。
一下雨,房子就漏雨又灌水,只能往外舀水。
就是这样的全景式展现了北京胡同里的衣食住行,还不算典型的四合院。
相比《心想事成》刻意不断强调的:尽管住在皇城根下、四合院里,孙家依然只是普通人家,父亲病退、母亲是老师,姐妹俩从小挤在一个房间里,丝毫没有旁人眼中作为北京土著的“底气”。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处处用真实展现穷。恰当地呈现出了现实、沉重又不失希望的底层风貌。
除了衣食住行上的穷,《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更高明之处在于,即使身处底层,生活很穷,但是依然没有忘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张大民如此,她媳妇李云芳依然如此,剧中每一个兄弟姐妹的亲情、爱情都不是完美的,却又总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
演员何冰曾经在《圆桌派》上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演员不要带着情绪表演,而是要表演情绪。前者是歇斯底里,把电视剧、电影当话剧演,后者是润物细无声,把电视剧演成生活。
除了服化道和细节上的力求完美和真实,《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演员,都用精湛而细腻的演技,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卑微小人物与命运抗争,受尽生活的苦难,却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的幸福。
在该剧的最后,张大民的儿子问他们,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妈妈回答:“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
这大概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吧。
四个字总结——笑中带泪。
有评论总结,电视剧里,就是一部市井人民的苦难史和征服史。
李云芳很苦,失恋了。
老娘很苦,少年丧夫。
二姐很苦,为了生孩子夫妻打架。
三哥很苦,娶了老婆也各种不省心。
四妹子,过世了。
五弟出去念了大学,回来打官腔了。
这些苦难,是张大民自己,一步一个坎,填过去的。
苦难,无数的苦难,组合成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点滴温暖故事,让人不忍直视,但是,电视剧的耐看却又在于,张大民用贫嘴和乐观主义精神,硬挣过去了。
所以说,小说里的张大民,是真正平民英雄,苦难中的乐观。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剧讲述了一二十年的北京老胡同的变化,讲述5个儿女和街坊邻居的婚姻和生活故事,却只有短短的20集,如今距离开播已经22年了,却依然都记忆犹新。
然而再看如今电视剧讲述北京四合院、或是胡同的故事,都透着浓浓的假大空的无力感。明明过着富人的生活,却硬要口口声声强调生活很苦。
演员没有吃过生活的苦,没有共情能力,演得尴尬,观众看得更是能够抠出一个三室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