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的箴言,仿佛仍能触摸到革命先行者那颗炽热跳动的心。这句穿越时空的誓言,不仅是对革命者的精神号召,更是对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启示。当高铁穿越崇山峻岭,当"嫦娥"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留下足迹,当量子计算机刷新世界纪录,我们清晰地看到:百年前点燃革命火种的信念之光,正在新时代的中国绽放得更加璀璨。
1905年的东京,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创立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彼时中国正深陷《辛丑条约》的屈辱,列强环伺,民生凋敝。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熔铸为革命理想。这种理想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天下大势,浩浩汤汤"的历史洞察之上。他坚信,只要凝聚起四万万同胞的力量,即便"量中华之物力"的魔咒也能被打破。武昌首义前夜,革命党人面临的是经费断绝、武器匮乏的绝境。孙中山却以"心理建设"激励同志:"革命成功之要素,全在人心。人心有信仰,则无难不克。"这种信仰的力量,让一群衣衫褴褛的革命者,在辛亥年的炮声中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百年后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基础,到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从加入WTO融入全球化,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每个阶段都充满"移山填海"般的挑战。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中国科研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突破重围。三北防护林工程历经四十年,让"黄沙遮天日"的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精准脱贫战役中,数百万扶贫干部跋山涉水,让9899万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当我们在深圳湾畔仰望"春笋"般的摩天大楼,在贵州"天眼"旁聆听宇宙的呼吸,在港珠澳大桥上感受工程的奇迹,这些现代化建设的丰碑,何尝不是对孙中山信念的当代诠释?百年前,革命者以信念移去帝制之山,填平封建之海;百年后,建设者正以同样的信念,跨越现代化的雄关漫道。这种信念,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密码,是支撑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