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有丁立梅的两本日记:一本是她2016年出版的陪考日记《等待绽放》,一本是她2018年出版的个人随记《草木染》,这两本书在去年购买之初就已迫不及待地看完了,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又把它们找出来,每天循着相同的日期再看。
今天是2月2日,我看的便是这两本日记里2月2日的文章。两本日记时隔两年,但在同一个日子,丁立梅都在叙写着同一件事情,读来让我感慨,父母子女一场,也许这一生,做父母的,都在为子女的付出中甘之如饴。
在《等待绽放》一书中,丁立梅在2月2日这一天的日记是《儿大不由父》,她写了要过年了,读高三的儿子要买新衣裳,他们自然要给他买,儿子很开心,只是不能提成绩,一提大家都郁闷,儿子的父亲为儿子鼓劲,儿子却不领情,顶撞父亲,说不要他管。儿子说要去散散心,他们立即出发去看主题公园,又去超市买糖。尽管这篇日记作者只是记录,没有直接的抒发感情。但看得出来,作为陪考的父母,儿子就是他们的主心轴,他们甘之如饴地围着儿子转。当然作为一个高三孩子的父母,这样的陪伴是最珍贵的,尽管那时候的孩子还像个刺猬一样,碰不得。
再看《草木染》中2月2日的随记《迎接贵宾》。这个时候的儿子已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了吧,寒假儿子要回来了,丁立梅夫妇又开始忙开了。收拾儿子的房间,换上干净的棉被,给他准备好了新的内衣,做了他爱吃的菜,他的父亲跑到邻乡去买正宗的牛肉来给儿子做牛肉粉丝煲。万事齐备,只等儿归,这个架势,就是迎接贵宾。在时隔两年的这篇日记中,丁立梅还是只是记录,但明显感觉得出她内心的欢喜,作为父母的他们,在准备一切等儿子回来的过程中一如既往地甘之如饴,只是这种甘之如饴的心情,比起孩子读高三时,多了许多的轻松轻快轻盈。
你看,同一个家庭,时隔两年,一对夫妻的生活中,孩子就是他们的太阳,他们就是月亮,围着太阳忙得团团转,又那么甘之如饴。
普通人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想想自己,现阶段正处于丁立梅《等待绽放》中的阶段,做一个陪考妈妈,关心女儿的冷暖,关注她的心情,做她坚实的后盾。一年后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像《草木染》中的那个妈妈,收拾好女儿的房间,买了她喜欢吃的水果,做好她喜欢吃的食物,像迎接贵宾一样等待她归来。无论哪个阶段,为了孩子,我的感受也和丁立梅一样,是甘之如饴。
丁立梅在《迎接贵宾》一文中这样写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还债的与讨债的。父母永远欠着子女的,穷其一生,也还不清。而他们又极愿意这付出的偿还,甘之如饴。待子女成人后,自己做了父母,便又自觉地背起这偿还债务的担子,加倍偿还给自己的孩子。人类就是这样轮回着,一代一代,血脉相通,骨肉相连。”
是啊,父母子女一场,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忙碌着,也幸福着,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事情,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美好,且感受着,享受着,甘之如饴地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