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L又调侃我为单身狗,并且是一只不受外界干扰,一心执着于单身事业的倔狗。
之所以如此,不得不提到L的红娘之路。
L是一位80后的新晋妈妈,沐浴在幸福的婚后生活中,迫切地想让更多的单身同胞与她一道感受爱情的美好。然而,难道只要是未婚适龄男女青年就能凑一对吗?还是说家庭背景不错,物质生活有保障就可以不考虑其他因素义无反顾呢?
在我看来,恐怕都有待考量。
记得去年年中,L对我讲身边有一位家庭条件不错的男生,想要找一位当老师的女友,问我意下如何?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应答或拒绝,而是疑惑道:相比找对象,这似乎更像是找工作吧?嗯,没错,这是我对相亲最初的深刻印象。当然,基于这奇葩的思维走向,这段谈话最终自然以婉拒告终。
不过一切都没有结束,转眼间,L又将此段对话复制给另一同事。似乎,并没有其他考量,只因为一份对方期待的工作,便将工作的主人附加于待考虑对象的位置。那么,我们为何要相亲谈对象?不应该自己站在教师岗位上体会更深吗?
自此,相亲在我的内心打上了大大的“×”。
年底好久不见的朋友聚会时,阿呆幸福地宣布自己脱离了单身生涯,准备在来年利用特殊技能增加一众“家人”。吃惊之余,三位蜜友开始轮番轰炸,大有不说清来龙去脉不罢休之势。
阿呆与男友相亲认识,由双方家人均熟识的朋友牵桥搭线。原本只抱着多认识一位朋友的心理,阿呆踏上了初次的见面之路。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的缘故,总之一番交谈下来,感觉似乎还不错。“你的话题我有感想,我的笑点你能get到”这是阿呆最直接的感触。这份感触让他们的联系没有中断。慢慢地,阿呆与男友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更多的优点与缺点,但正好互相的优点能带给对方惊喜,缺点也在对方的接受范围内。他们的关系平稳地发展着。
似乎,相亲也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中国最传统最快捷的寻找伴侣的方式——相亲,在凡事讲求效率的当今社会十分普遍,但人们往往只顾及到了速度而忽视了实质,甚至导致了快即是慢的结果。究其原因,还是需要问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人性品质与自己的思想、价值观相符合?是什么样的脾气秉性与自己能够搭档配合?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督促自己更好地成长?只有精神层面上的问题匹配恰当了,才可能会去思考外在的附加品,毕竟那些是人为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