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的英式幽默,简明的文字,丰富的案例。阅读起来,让人完全忘记这是一本统计学科普书,而是像在小时候玩的“找找茬”游戏。
英国科普作家Tom Chivers和大学教授David Chivers合著的这本小书,旨在告诉媒体从业者和读者:
“这不仅是一本书,而是要开启一场在媒体行业倡导统计学素养和责任的运动。”
在实际案例中,学习统计学知识;运用统计学知识,识破媒体报道中的数据陷阱,保持独立心智。
数据本身没有对与错,但如果计算和运用数字的人,对数据进行雕琢——诸如取数的背景/逻辑、样本量的多少、数据来源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导致得出的数据不同。通过媒体传播后,将影响人们的决策。
如此,书中通过22个人们在阅读媒体中的常见错误和花招进行细致剖析,帮助读者看到诸如占比、风险值、患病率等数字背后的真相。并将统计学概念穿插其中,提供给我们一份正确识别数字意义的指南。
比如:
作者通过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取数逻辑,从而引申出“辛普森悖论”。当你看到这要新闻“2000-2013年,美国实际工资上涨了约1%。”时,“区群谬误”将帮助你冷静看待1%。
采用一则气候变暖的新闻,作者解释了“采樱桃谬误”,重在提醒你关注采集数据时的时间起点和终点,不同的数据系列,将带来不同的结果。
“古德哈特定律”也很有趣、易懂。是指“当一项措施成为指标时,它就不再是一项好措施。”说得更通俗一点,是指,要评估一件事做得怎么样,无论使用什么指标,人们都会钻空子去达成这些指标。
在企业、教育、医疗、学术界等领域的案例,我们都不陌生。
“幸存者偏差”“对撞偏差”“贝叶斯定理”“统计显著性”……作者都很巧妙地把困难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帮助读者培养“数字感觉”。
当然,作者在书中也强调了,媒体在提供这些数字时,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想搞欺骗,只是因为他们并不擅长阐释数字,以及——因为,他们总想报道精彩/耸动的事情,吸引眼球。
有一说一,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所有你读到的数字都不可信,而是学会建立统计学思维,让自己可以冷静地识别数字真相,从容地生活。不盲目地被信息所裹挟。
作者也谈到,无论是让媒体从业人员具备“统计学”思维,在报道时将数字阐释得更精确一些,还是让大众立即掌握书中所提供的检测数字陷阱的工具,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如何确保数字本身公允而准确的讲故事”是所有人需要立即行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