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沟通的重要性
万维钢精英日课中引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沟通问题本质上都是领导力问题,所有领导力问题本质上就是沟通问题。大概是说,领导力主要通过沟通才能得以体现。
理性往往无法打动别人,只有通过感性的故事与人沟通,才能实现共情,进而影响他人,促成人与人的合作。而正因为可以大规模协同合作,人类才成为万物之灵。
- 02 沟通可习得
And,幸好,似乎感性和故事,也是有套路的。这个套路可能需要在好几个技能同时上演,不重专注度和深度,更重灵活应变,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掌控。感觉更多偏向系统一与流体智力。
就这么咋一听起来其实就已经觉得,要操控感性比操控理性更有难度。至少于我而言如此。
(我对逻辑性的要求近乎偏执。我的大脑似乎会本能地排斥缺乏逻辑性的东西,它们很难在我脑海扎根。其实逻辑性确实重要 ,但光有逻辑性又远远不够,得跟其它能力叠加使用,一次攻击同时使用多元能力,威力更大。)
- 03 沟通的关键词,故事思维
如果要将沟通的核心价值观与方法论用一个词提炼打包加以概括,既能直指要害又能兼具包容性的一个词,应该就是“故事思维”了。
- 04 我为什么缺乏故事思维
我很确定自己当下最习惯的表达方式背后肯定没有故事思维。
我最习惯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比较典型的数理思维方式。这跟我的物理专业有关,多年的专业训练,思维难免被“定式化”。相信这应该是每个专业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吧。
比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本能的思考路径是这样的:先给主题词交代好背景意义,再给主题词下定义,反复斟酌定义的严谨性,从定义中提取出核心关键词,针对关键词逐项展开讨论,应用假设-推理-实验-分析-总结的范式进行论证。……还真跟写论文差不多,看被写论文虐的。
十三邀里有段话,“每个人都是带着偏见看待世界的,如果你没有偏见,那么你对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的方式。”深以为然。
还好,至少我算是有看待方式吧。而现有的这种数理思维方式也不是不好,只是太单一。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做科学研究可以,但是与人沟通起来则会显得冷冰冰,缺少温度。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所以,当看到“故事思维”这个词时,感觉内心有个声音在说,对,就是它了。
- 05 什么是故事思维
我所理解的“思维”一词,顾名思义,思考的维度,大约是指一套思考的框架。这套框架限定了你思考时的语境、思维发散的边界以及在这个框架内的常用思考路径,一般来说会遵循一种思考范式。(数理思维再现……)
那“故事”又是什么呢?“故事性”又包含什么?自己给不出解释的时候,一般会先百度谷歌一下。
>简书>关于如何写出有故事性的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8b536d646fb0]
速读了一遍
关键词有这么几个,【落脚在“人”】【制造冲突、矛盾、悬念】【深刻挖掘人性】【好故事自带传播属性】,最后留在脑海的是人性,人性,人性。
先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再是对自己人性的克制,最后是对外进行逆人性操作的较量。------这样的逻辑已经开始有点逆我的人性了。所谓领导力,影响力,讲粗鲁一点其实就是给别人“洗脑”。很不爱这个定位。这才是最致命的。一个缺少攻击性的人是很难学会最好的攻击技术的。
为啥我一想到要“指使”别人做事情,内心会有一些羞愧感?
这个思维思考方向是不是错了?零和思维而不是双赢思维?
- 06 跑偏
终于还是跑偏了。一开始目的指向就错了。一遇到价值观层面的冲突,就要失控。
不谈价值观,先专注方法论。由简入难,先想想单向的自我“表达”问题,再去想与他人之间的双向“沟通”问题。
- 07 无处不在的价值观
忍不住。想到哪说到哪吧。
价值观无处不在。
中午看一个综艺节目《女人有话说》,第一期记录了谢依霖、奚梦瑶借宿韩雪家3天2夜相处的故事,三个人的性格迥然不同,她们仨就是生活在三套价值观里。谢依霖天性乐观,高情商,关注人不关注事;韩雪严谨自律高效,关注事不关注人;奚梦瑶相对性格特点不那么突出。
就性格来看我觉得自己是韩雪那一类的,而且好典型,常常的状态就是关注事不关注人,也努力想活成韩雪那样高效,可是内心深处却似乎有个声音在呼喊谢依霖。
越是缺什么越是想要什么。?!
那么,面对这个冲突……其实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包容。
既关注事也关注人,目前更需要补课的是关注人。我所期待的天性乐观应该是写在性格基因里的东西,可能无法完全修改,但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离它越来越近。
相信这期节目,韩雪在谢依霖那里可能会收获更多。“感谢你站在我人生的对立面”,哈哈哈……
- 08 回不来了
本来想写故事思维这个主题的的,最后写成了这样。
想到哪写到哪的后果。但猛然又意思到,保留此文的原样,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
6年自由散漫的生活节奏,胡思乱想频繁,越来越难聚焦。
- 09 Mark
就这样吧,总得有个了结。
来日得空,再想想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