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但这不影响我们对历史的分析。关羽最终把荆州给弄“丢”了,由此也开启了蜀国由盛转衰的进程。于是,我们就想,如果当时不是由关羽来守,而是由赵云来守的话,是不是荆州就不会丢呢?
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战略布局,荆州是蜀汉争霸的战略核心,其镇守人选的选择牵动全局。尽管赵云以忠勇无双、谨慎持重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刘备最终选择关羽而非赵云镇守荆州,背后既有小说艺术加工的逻辑,也暗含历史与文学交织的深层考量。
第一个原因,关羽的“武圣”光环更具威望与震慑力
《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为“武圣”,其“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事迹极具传奇色彩。在诸侯割据的时代,名将的威慑力直接关系战略平衡。关羽的威名不仅令曹魏忌惮,更让东吴不敢轻举妄动。例如,小说中孙权欲取荆州时,吕蒙、陆逊皆以关羽“虎威”为惧,甚至需借“白衣渡江”之策方能偷袭成功。
反观赵云,虽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名震天下,但其角色更多定位为刘备的“贴身护卫”或先锋将领,缺乏独立统御一方的战功与威望。
在《三国演义》的武将体系中,关羽的“神格化”形象使其成为震慑外敌的最佳人选,而赵云则因“忠臣良将”的定位,更适合执行具体战术任务而非战略防御。
第二个原因,赵云的“刚正”性格,或许却成为了一个短板
赵云以“忠直不阿”著称,这一性格在《三国演义》中表现为对原则的坚守,却也暗含政治权谋的不足。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桂阳太守赵范欲以寡嫂联姻示好,赵云严词拒绝,导致赵范复叛。此事件虽凸显赵云的高洁,却也暴露其缺乏政治远见和笼络人心的灵活性。
荆州局势复杂,需平衡内部士族如糜芳、傅士仁与外部盟友东吴的关系。
关羽虽刚愎自用,但其“傲上而不忍下”的性格尚能压制荆州豪强;而赵云若因过度正直激化矛盾,可能加速内部分裂。
如小说中关羽对糜芳的威胁虽埋下隐患,但其威慑力短期内尚能维持局面,而赵云或难在权术博弈中做到游刃有余。
第三个原因,关羽进攻型的角色或许更匹配当时的战略需求
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在于“跨有荆益”后分兵北伐,荆州需承担主动出击的职能。
关羽在原著中主动发起的“水淹七军”战役,一度威震华夏,甚至要迫使曹操议迁都城。这种主动进攻的姿态符合蜀汉“以攻代守”的战略需求。
赵云则以“稳守”见长,其经典战例如原著第七十一回的汉水“空营计”,更多体现防守智慧。若由赵云镇守荆州,可能偏重固守,难以对曹魏形成持续压力,甚至错失北伐良机。而关羽的激进虽导致失败,却更契合刘备集团“进取中原”的宏大目标。
第四个原因,兄弟情义重于一切是刘备的用人逻辑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关羽的“桃园结义”被赋予神圣性,关羽的“二弟”身份象征蜀汉政权的核心凝聚力。
荆州作为刘备发迹之地,交由关羽镇守,既是对兄弟信任的体现,也是强化政权合法性的手段。刘备入川后留关羽守荆州,隐含“家天下”的政治隐喻。
赵云虽深得刘备信赖,但其角色更近似“家臣”,缺乏关羽的宗法地位。小说中刘备对赵云的任命多限于近卫或辅攻,而荆州作为独立战区,需将领具备“诸侯级”的自主权,唯有关羽和张飞能代表刘备行使这一权力。当然,张飞肯定不合适,大家都知道。
第五个原因,水战能力强,也是关羽的优势之一
荆州地处长江流域,水网密布,守将需精通水战。关羽在小说中多次展现水战才能,如赤壁大战中,第四十九回,“借东风”后率水军截击曹操,其水军实力甚至令东吴忌惮。而赵云的战绩多集中于陆战,缺乏水战经验。
此外,东吴以水军立国,若赵云镇守荆州,孙权或更早发动攻势。关羽的“骄狂”虽激化矛盾,却也因其水战威慑延缓了东吴的进攻节奏。
小说中吕蒙评价关羽“深得军心,未可图也”,侧面印证了关羽的军事能力对东吴的牵制作用。
虽然最终荆州丢了,但并不能就说当初安排关羽守荆州就不对。军事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将领的能力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再说,如果当初是由赵云来镇守的话,谁又能保证不会比关羽丢得更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