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起,我正式开始看《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一书,主要靠地铁路上等零碎时间。今天碰巧看到行业内一位尊敬的老师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
何老师把自己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大致概括为六个原则,即:黄金时间原则、兴趣导向原则、整合零碎原则、Deadline原则、正向激励原则和统筹叠加原则。
第一个,黄金时间原则。就是要通过不断调试,选择在最合适的时间、最优质的状态,做最适合去做的事。从生理上讲,每个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接受新知的能力、领悟问题的水平,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是不一样的。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每个人工作节奏、生活状态的变化,“黄金时间”也是会改变的。
确定了自己的“黄金时间”后,就可以做一些整体规划,尤其是那些作息、工作时间比较规律的人。例如,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大致什么时候完成,可以借助日志、手账或《效率手册》完成,或者下载“滴答清单”等App。
第二个,兴趣导向原则。有朋友问过我,如果事先有明确的规划,但突然冲劲上来了,完全沉浸在一个事情中,怎么办?要不要打乱之前的安排,但这样会不会影响整体规划?
我认为,这个问题得区别对待。如果让你不能自拔的,是打游戏、微信群聊、刷朋友圈,那最好强化自控力,严格按规划办事。但如果是创作一篇文章、检索一项资料、翻译一本书,这种“冲劲”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会比按规划渐进效果更好,而且更容易激发灵感。这时就可以考虑重新规划,至少先把这项工作继续推进,直到事情做完或者激情燃尽。
第三个,整合零碎原则。只要有兴趣驱动,零散时间也是可以作为“黄金时间”的。例如,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讲,现在很多图书、杂志、讲座、知识App都已音频化,做家务、开车的间隙,都是可以听的,按照正常速度,一分钟可以听200个字,10分钟就够听一篇短文了。
第四个,Deadline原则。所谓个人时间管理,其实不纯粹是一个“管理”时间的问题,而是一个情绪管理问题,说白了就是自律。认真评估一下自己因为拖延可能要额外付出哪些成本,或者人为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都是很好的办法。
所以,还是得用各种方式,给自己设一个Deadline。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一般都会预留一定的提前量,把Deadline设得靠前一点,这样一是可以防止各种意外出现,二是留下时间讨论修改,尽可能减少失误和偏差。
当然,这里又可以衍生出几个小原则:
第一,定期盘点。就是适时盘点一下待办事项,哪些是临近Deadline的,哪些是被重度拖延的,哪些是内心抗拒又不得不做的,然后结合自身情况,分别制定完成时间表。
第二,及时说不。有些事当时基于各种原因(喝多了、碍于情面、强行摊派、单方通知、不便公开拒绝),勉强答应下来,事后又百般扭捏抗拒不想做。这个时候,就得考虑拒绝的问题了。因为你拖得越久,委托方就越被动,还不如早点儿说不,让人家预做准备。此外,越是内心抗拒,完成质量可能越差,与其交个“半拉子工程”挨骂,还不如实话实说交底。
第三,集中克难。被“拖延”的诸项事务中,一定有一个是被“重度拖延”,但又不得不完成的。而这样一个“老大难”问题,肯定会破坏整体节奏,并影响到完成其他拖延事项的心情。所以,每周我都会固定选取半天时间,集中解决排名第一的“老大难”问题。
第五个,正向激励原则。一个事情总拖着不干,你会焦虑不安,最后延误或失败,你也会很有挫败感或者沮丧。这种挫败感和沮丧,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做类似工作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不能让这种焦虑感和挫败感影响到你,尤其是持续影响到你。这时候就需要给予自己一些正面的激励或者鼓励。
第六个,统筹叠加原则。写作、翻译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最好有一个远期目标,在做第一步时,就可以有意识地为下一步做准备,尽可能在逻辑上对接,在体系上能兼顾。而且,完成无数个小任务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为一个整体大目标做积累。
以上是何老师的经验之谈,非常朴素但也很实用。希望在近期借着读2小时一书的机会,结合老师的文章,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在时间管理上做的不好的地方和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