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生》一书的第一章节--《蔡元培》一文的末尾,作者这样写道:
“七十多年年来,怀念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寻找失落精神的呼声络绎不绝,但应者寥寥。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搏击中倘若只能将足迹埋在纪念馆,却不能刻入时代年轮中,那么叹息也是枉然!”
阅读此文此段,让我陷入了思考。作者为什么在最后要写这段话呢?我想,至少应该表达“两个呼唤”。
呼唤更多的追随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充分肯定后人对蔡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上的追随的。因为,思想上的追随是对蔡先生极其精神的无限景仰,是我们学习蔡先生,追随蔡先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有志之士的一种追求。
虽然,有志之士以实际行动表现了自己的初心,继承发展了前辈的精神衣钵,但让人遗憾的是,追随蔡先生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呼唤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如果精神的追随者不能够把精神财富转化为实际行动,只停留在书面上、博物馆里,即使是追随的再多,也没有多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今天,我们怀念值得怀念的时代,寻找其伟大的时代精神,目的是指导我们今天的思想和行动,使我们进一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事业,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我想,只有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溶入民族血脉,才能驱动民族精神的“发动机”,让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朽。这也许是作者的初衷和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