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网上能找到的傅盛兄关于“认知”的文章和讲演认真学习了两遍,自觉有些体会。
科学喜谈进步,而文学艺术则不能谈进步。
从马车到汽车不断的在进步发展。
昨天巴曙松博士席间聊到汽车发明之初政策规定汽车不能比马车跑得快,怕有危险,所以汽车前面必须有人打着红旗。后来速度提上去了,红旗就插在车前身上了。
文学艺术则不然,你不能说今天的诗歌比唐代进步了,今天的戏剧比元明进步了,今天的字画比宋画更好。
所谓进步,简单来说就是相信“明天会更好”。
认为人类文明会不断发展,物质日益会日益丰饶,技术不断进步,人的尊严与幸福会进一步被社会所保障。
过去人们普遍相信的是:历史是一种循环,认为历史不过还是墙头变幻大王旗罢了。
学者将其称为:历史循环论。
比较有代表的是五德终始说。
朝代更替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的不断交替。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如此相胜,往复循环。
例如,认为周为火,而秦为水。属性相克,故秦能代周,而汉又是土属性的,所以汉能代秦。
三国演义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隐含了这样一种循环往复。
西方,甚至还有历史退步论。
认为文明从人与神相通的黄金时代退步为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杀戮和血腥逐渐战胜了神性,令文明不断堕落。
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是有依据的:
根据《经济学人》的统计,人类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在近千年间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学家对各个世纪以及21世纪前十年人类生产总值占历史总值的百分比做出了统计。
发现17世纪前的每个世纪,人类的生产力增长十分缓慢。
对人类平均寿命的统计来看,人类的健康程度和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事实上,就算是较早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在工业技术发生重大飞跃之前,人们也是很难感受到进步的。
英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在低位徘徊,直到工业革命后才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变。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
马,
邮件都慢。
昨天,今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忙着生,忙着死。
昨天,在雅典的卫城之上,先贤们用橄榄油滋润着肌肤,畅饮葡萄酒讨论哲学,罗马斗兽场中,衣着华丽的贵族观看角斗盛会。
今天,来自魔鬼国度的野蛮人,骑着来自地狱的战马,焚烧了村庄,劫掠着城市,瘟疫和鼠疫收割着生命,粪便和脓血流满了街道。
如果你生于中世纪,面对这样的昨天和今天,很难会相信明天会变得更好。
如果说数据过于抽象,我们可以用更直观的方式来看这个问题:
康熙于1654年登基,乾隆于1799年驾崩,期间经历大概一百五十年。
但看过清宫剧的人们大概能感受到,从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康熙王朝到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的乾隆时期,社会风俗礼仪与生活水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相比之下,想象一下1865年和2015年,同样是经历一百五十年,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制度,你就会发现,世界的游戏规则已经完全改变了。
如果让一个康熙时代的人穿越到乾隆年间,他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不同,至少不会感觉吓尿了。而让一个1865年的人穿越到今天呢?
1865年,
李鸿章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
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俾斯麦正在担任宰相……
从那时穿越的人,
估计见到今天的iphone和特斯拉电动车,
坐上高铁,
看到宇宙飞船发射升空,
看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会穿着和黎民百姓一样的衣服,走到农家掀开锅尝尝里面的饭……
他的心情,或许只能用”吓尿了“来形容。
正是由于近百年来的翻天覆地,我们才会有了科幻感。
想象在未来几百年间,人类的探测器会探索三体文明,相当一部分人会定居太空。
而在古代,这样的幻想被称为神话故事。
认为这些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是由神所缔造的,而非发生在人类所创造的未来。
由于我们看到了生产力进步的力量,我们不再相信战争的胜败和政权的更迭是因为金木水火土的属性相克。
相反地,我们接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将国际竞争归纳为综合国力的较量。
历史在进步!
这一历史观,
绝非自古以来的,
而是最近才有的新鲜品。
隆重推荐一篇文章:
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