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聚会,一位朋友说起她和她母亲的故事。她和母亲从小关系不好,觉得母亲不讲理,容易发脾气,两人经常发生冲突。
她说,我以前总会想,怎么摊上了这种母亲!现在想法不一样了:我母亲这样的性格脾气,和别人的关系也很难处好,估计受过很多苦,遇到过很多麻烦,真是难为她了。
这时,旁边另一位朋友说:哇,你这想法不简单,这是有慈悲心了呀。
当我们遇到貌似对自己不利的境况,容易产生怨心 —— 抱怨抠门的老板、不负责任的下属、不够体贴的伴侣、开车鲁莽的司机.......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起怨心,情况并不会改善,只会觉得更加无力,和对方更加对立。起怨心时,是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身份:我很自我,我很渺小,触碰不得,一触碰就要跳起来。
而另一种不同的应对方式,是“悲心”。即使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连接, 看到别人的局限和不易,希望他们乃至帮助他们突破局限,摆脱困境。
说起悲心,我们可能先会想到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佛菩萨,或是被钉上十字架时,还能说出“父啊,宽恕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耶稣,觉得是太高的境界。
境界的确很高,我们也不需要一下子就做到这样高的层次,只需要意识到应对生活中貌似对自己不利的情境,除了生起怨心之外,还有另外的选择——生起悲心。
生起悲心时,也在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愿意淡化个人的得失,看到大家之间的连结,愿意给出理解之心,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由此,自然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变得平和、大气、宽容。
之前在雪球上读到一篇文章《投资改写命运》(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作者U兄很年轻就通过投资积累了巨大财富,但也有人质疑其真实性。文章中写道:
多年的付出,终于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一天,被动收入终于超越主动收入。这时候我们便有时间精力慢下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剩余的人生,可以开始规划选择一条自己更愿意走的路。
从此不再需要为钱而工作,而是为兴趣而工作。如同我现在卖书,讲学,有人说,如果你这么富有,为何还要卖书,这不是骗子?我不生气,只是为这些人感到可怜,从来没有尝试过为兴趣而工作,或者说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允许他们为兴趣而工作。所以我对他们不感到生气,反而有种慈悲可怜之感,希望这些人也早日过上为兴趣而工作的生活吧。
这就是一个在怨心和悲心之间选择的例子。
面对别人的质疑甚至谩骂,如果感到生气,这就是怨心,就是“小我”被攻击后的反应;但U兄选择的应对方式是理解和祝福,这就更近乎于“悲心”了。U兄是学佛之人,的确是知行合一了。
怨心和悲心,并非高大上的哲学,而是接地气的生活选择。只要我们愿意,在面对生活境遇时,提醒自己还有不同的选择,可以选择少生几分怨心,多生几分悲心。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