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约6公里,大黑河南岸有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那就是著名的昭君博物院,称“昭君墓”,又称“青冡”。
每当夏季旅游旺季时,有外地朋友来呼游玩时,昭君博物院必是打卡之地。除自驾外,乘公交车也可以直接到达。
在汉朝西北方的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着一支游牧民族匈奴族,他们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畜养着马、牛、羊、骆驼等牲畜。他们吃牛羊肉,喝牛羊马奶,穿羊皮衣,住毡制的帐篷;善于骑马射箭,性格强悍。为了争夺草原的统治权,部落间经常发生争斗。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后,带兵向南,投降了汉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汉宣帝用十分隆重的礼仪接待了他,并赏赐给他一套上等衣帽,一颗系着紫色绸带的金印,一口上等的宝剑、一把佩刀和弓箭棨(qǐ)戟等武器,一辆用珠宝装饰起来的车子和十五匹拉车的马,此外还有绸缎、丝棉,黄金等。呼韩邪单于十分感动。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刘奭(shì)继承皇位。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人到后宫物色才貌双全宫女,准备以嫁公主的礼节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内有一宫女,姓王,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市兴山县)人。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所谓“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她的级别是“待诏”,这个地位是很低的。
王昭君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传说: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皇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一般宫女最大心愿就是能够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们把自己画得漂亮些。而昭君对这种不正之风深有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于是,画师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当然不可能得到宠幸。
古时候宫女都是从民间选进来的,一旦被选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笼子,失去了自由,许多宫女盼望着能从皇宫里出去。昭君听说匈奴想和汉朝结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和好的大事,决定应选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的官员禀明汉元帝,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找了个匈奴女人来,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风俗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没多久,昭君便学会了匈奴话,会演奏非常动听的乐曲了。
结婚吉日,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很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离开长安回匈奴,文武百官一直送他们到十里亭。王昭君怀抱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情绪出发了。欢乐的是自己终身有了依靠,忧愁的是从此离开故乡,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王昭君把自己矛盾的心情谱写成一首曲子,边走边弹奏,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此曲又被称《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生产,改革了一些游牧民族落后的风俗习惯。大约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发展了农业,基本解决了粮食需要,不再到汉族地区骚扰和抢劫粮食了,农业的发展,牲畜的饲料也有了保障,畜牧业更发达了。在呼韩邪单于统治下,匈奴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跟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不便再回汉朝。不过王昭君热爱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和汉朝加强往来,贡奉匈奴的土特产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自从昭君出塞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打仗。
昭君年老时立下遗嘱,要求死后把她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永远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
王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族和好,自愿远嫁匈奴,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陪伴营202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