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是关于一对情侣之间分手的新闻。分手理由是男孩没有给女孩朋友圈里最新发布的一条状态点赞。
这是一场由「点赞」引发的分手风波。乍一看可能会觉着不可思议,大家会’归咎’ 于小女孩的年轻,胡闹的任性期。不过细细想来,大抵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曾有过“斟词酌句编排的状态,只为引起一人注意”的那份紧张和期待心情。
不论我们曾经朋友圈状态下期待的那个Ta是否有回应,都是我们记忆的影集里一段无法复刻的美好场景。看到留言时的欢欣雀跃,又或久等不到的失落惘然,都是一种青春,我们爱过的痕迹。
看到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故事。她跟她前男友的分手,也是跟这朋友圈挂了勾,倒不是因为点赞,而是她觉着经常发朋友圈的他却从来没有在朋友圈里发布过跟她有关的任何状态,更别说晒合照秀恩爱。
有的人喜欢安静地谈恋爱,有的人喜欢晒照秀恩爱,这都没有错。但我一直觉着一个人如果愿意在朋友圈公开某人,那他肯定是出自本能上一颗纯粹真挚的心,迫不及待想要昭告全世界「我喜欢这个人」。
那些经常在朋友圈秀恩爱的人,不一定都是在炫耀。他们只是热烈的爱着,在爱情前藏不住喜欢。以前看过一段话:五分喜欢的人,恨不得把他挂在嘴上招摇过市;七分喜欢的人,每天和密友至亲分享;十分喜欢,就想昭告天下,想告诉全世界。
最近一些微信群里都在玩一个给朋友下套的游戏。说微信开通了新功能,可以查看朋友圈的访问记录,接着会有一个链接,说只要填上对方微信昵称和微信号,就可以查到对方的来访记录。
这个圈套,让很多人都下了套,被套路出了自己喜欢的人。我想之所以这般轻易就被下套,大抵只因我们心里都藏有各自在乎着的人。
或许朋友圈以后会推出查看朋友的来访记录,但如果那些我们在乎的人没有出现在访问名单上,又会不会感到失落;同样失落的还有:我们进朋友的主页,却发现只能查看到他最近三天的内容。
最近跟一群朋友吃饭就聊起了“仅三天可见”这个话题。曾经的我对这项设置一直疑惑着它存在的意义,一席饭后却能豁然开朗:原来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设置,藏着各自复杂的心态。
有朋友说因为以前自己在朋友圈发过一些傻话,抒发过一些负面的情绪,也发过一些尴尬的自拍,立过一些没实现的flag...
他们觉着当时那些状态下的自己可能在那一瞬间是美好的,那时表达了自己,纾解了自己,但那一刻的情绪却不适合一直留着。
也有朋友说其实是不想玩朋友圈了,只是不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关闭朋友圈,所以想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设置。
他说不想被朋友圈里的只言片语所定义,他说希望对朋友彼此的了解是通过见面的方式,而不是隔着这无法跨越的手机屏幕。
几年前,我们没有朋友圈,有的是相交就可以是一辈子的朋友圈子;几年后,朋友圈盛行,朋友圈子却在淡漠。我们,终于成了别人的“三天好友”。
微信、微博有我们写下的曾经,空间、博客有我们记录的过往。所有那些我们美好或不美好成长着的轨迹,就这样,散落在了不同的虚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