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占琳
11月23日,章贡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第6次朋辈督导,本次督导共有14人参加。
在开场后,案例报告人进行了案例报告。
案例简介:来访者是一位正在上大二的男生,由老师建议过来咨询。因想摆脱心理创伤的困扰,放过自己选择做咨询。在来访者的描述中,初二被欺负的经历给他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案例报告结束后,大家纷纷对案例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了提问。案例报告人对之进行了补充。随着来访者的资料越来越清晰后,进入了谈感受环节。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能够触到的点不一样,因此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的是相信我们自己的感受,并且把它说出来)
小组成员们的反馈:我感觉我不想接这个个案,我感受到不被信任,我感觉到他那里好像有一个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我有点想要攻击他,我觉得有点心疼他……
报告人说,在咨询过程中,当来访者提到以暴制暴时,我很害怕,我担心会被他攻击,同时,在他不断的问我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无力。
通过这种移情,大家逐渐对他的状态开始有了理解……
为什么他在被伤害后不太会维护自己?为什么他会呈现出这么多的敌意?为何他会对他人的“欺负”念念不忘?……
甘霖老师提到,他有一个严厉的母亲,他的委屈、愤怒、无助从未被很好的接住过,因此他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他的这些情绪感受,那么这些令人痛苦的感受他要如何调节控制呢?
经过探讨,大家一致同意,他内心存在着很多的未被处理过的原始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经过投射,变成大家对他的敌意和攻击。最后演变成了投射性认同,也即是他能够成功地勾引他人来欺负他、攻击他。
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他的人际关系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从他的一些行为表现来看,包括他容纳冲动的能力、处理人际亲密的能力、接受现实规则的能力以及现实检验功能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他的问题很有可能是0-1岁的问题。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他那么愤怒的背后其实是很脆弱的,他的内心住着一个无助而脆弱的自我。
那么面对一个这样的来访者,我们要怎么处理?在对案例的探讨和理解逐渐深入后,小组成员们开始针对督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在咨询中,当来访者一直问该怎么办的时候,其实对于很多咨询师来说,是懵的,那么我们有一个方法是不接他的实招,而是通过虚招回到他自身,试着让他自己去解决。而对于有些精神病性相对较高的来访者,当他问到了,可以给他一些建议,但最终还是需要让他学会利用咨询师的功能自己去解决。
2、对于本案例,由于他的问题比较原始,精神病性比较高,我们最好使用支持性的技术,而不是诠释性的技术(很有可能会让他体验为攻击),把咨询师的现实和功能传递给他,从而校正他自己的内在现实,修复他所欠缺的功能。
3、对于他提到的咨询目标“希望能够处理自己的创伤,自己放过自己,不再为前程往事而悲伤”,我们要清楚,他想要达到的这种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来访者能够看到一件事或是一个人好的一面,同时又能够接纳它坏的一面,那么他会逐渐进入哀悼的过程,从而真正地让过去过去。
最后甘霖老师总结了来访者所运用的防御机制,包括理智化隔离、用愤怒防御羞辱、投射、分裂、投射认同、功能抑制等等。在讲述投射性认同时,为了让成员们更好的理解,甘老师提到了3种表达痛苦的方式:1、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痛苦;2、用身体行动让对方看到、明白自己的痛苦;3、间接地让对方体验自己的痛苦,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苦。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则是我们所提到的第三种方式。同时提醒道:咨询室里发生的事是咨询最好的材料,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