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都相信,文如其人。
但现在,可能年岁渐长,看的人、事多了,总觉得,并非如此。
一部分人,我手写我心,还是能够心手如一的。
但有很大一部分人,写作并不是为了表意抒情,自娱自乐。
对他们来讲,写作或许是谋生的手段。那些故事里的人物,或许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未必是作者本人。
如果单纯的从作者的作品去判断作者其人,很可能会误判。
比如,莫言作品里的主角,莫不敢爱敢恨敢做,性格张扬恣肆,活得精彩跌宕,但莫言本人却性格内敛平和。
还有一部分人,文章只是装点门面的金砖,包装人设的华裳。
比如历代才子,多有痴情之作,但鲜见痴情之人。
写情诗,谁比得上徐志摩,但徐~志~摩不长的人生,负前妻,夺友妻,恋人妻,天下皆知。
古代官~员,如果光看明面文章,满纸仁义道德,但私下里着实不堪的,比比皆是。
如唐朝文学家宋~之~问,其作品,大多表现出“好清幽,好宁谧,好农事”的隐逸情怀,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因诗杀亲,卖友求荣,谄媚求贵。
如同今天的“佛媛”,在寺院里搔首弄姿,展示其曼妙身姿和不菲穿戴。礼佛是假,打造高端人设,钓金龟婿是真。
同样,微信朋友圈里,炫富的,炫帅的,炫美的,炫品味的,炫文艺气息的,大多数时候,炫只是手段,“钓”才是目的。
文(外显的),未必如其人。
所以,我们了解一个人,其作品最多只能作参考。
毕竟,作品,只算是“说”。
而一个人真正的人品,性格,更多体现在其“做”上。
能不能说到做到——心口如一;
能不能做了再说——不吹嘘;
能不能做了不说——不显摆;
能不能做的比说的好——讷言敏行。
看一个人的底细,冠冕堂皇的文章是不足为凭的,还得去看看他如何做人做事,怎样对国对家。
温馨提示:以后,要了解一个人,千万记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