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和我一样,接到过各种各样的营销电话,尤其是买了房子之后,甚至能感受到自己的号码是经过大数据分析的,有提供贷款的、有理财建议的、有投资规划的、有商铺推荐的,当然最多的是装修公司。
装修公司电话多的拉黑都来不及,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拒绝,一般接了电话之后听出端倪就直接挂掉。闲了的时候,我会想,作为一个装修公司的营销前端,怎样的业务员能够在电话这个环节打动客户。应该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接电话的时候持厌烦态度,原因一是我的号码你是怎么拿到的,安全感缺乏;二是有种选择被动感,而在中国传统的消费习惯中,主动选择的往往更安全,被推荐的往往存在很多陷阱;三是来电时机很重要,可能这时候在开会、在休息,甚至此时心情不好,都会直接导致这通电话成为情绪导火索,引发对于此类营销方式更深的厌恶。
然而客观来说,电话营销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也不全是弊端的方式。这是因为当我们选择种种生活方式时,自己的出行购物消费方式已经悄无声息的被互联网大数据牢牢抓住了,你用大众点评美团就餐,你用优步滴滴出行、你用支付宝消费、你用淘宝购物,即使是美颜相机,都会在app打开的时候提示你定位功能的打开,有助于更好的给您服务,其实你的消费偏好、出行轨迹、出入场所已经被抓取了,从而再次提供服务的时候,就会进行针对性推送。对于未来的消费便利度来说,能够帮助消费者进行针对性的筛选,这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你会觉得隐私被窥探了,安全感降低了,其实相对于大数据改变人类生活的大趋势,这一点信息的抓取和数据积累,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利大于弊。
回到前面的房地产行业和装修行业,为什么他们同样用各种方式取得了用户信息,却遭受到的非议更大呢,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原因,致电的销售人员的话术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并且情商过低,如果仅仅看做普通工作来评价,大多数从事此项内容工作的人都是不合格的,他们没有根据达成目的分析工作过程,没有注重输出的技巧,更谈不上诚意。简单说来,你接到的电话是不是大多是这样的:
“您是*姐吧,您在***的房子装修是怎么考虑的?”这是我最讨厌听到的说话方式,一是认为电话号码被贩卖;二是语言不适,我怎么考虑的和你有什么关系,这种刻意营造的“自来熟”让人很反感;三是整句话完全没有一点诚意,连自我介绍都隐去了,有一种“你在明我在暗”的感觉。
接到这样的电话,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忍不住想爆粗口,大多数我会直接挂掉,属于连骂他都懒的,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是不是所有的装修公司营销电话都会遭遇失败?怎样的话术不招人厌烦?我前两天遇到的这例作为参考。我先接到到一条短信,称呼我之后,大概介绍了周末他们公司会有一个设计沙龙,邀请我去参加,写了时间、地点、酒店名称和活动内容,当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仔细看。过了几个小时,接到电话,具体内容不阐述,他的语言逻辑是这样的:先称呼我、做自我介绍、属于哪家公司、叫什么名字;您在楼盘看到的样板间是我们设计的;我们针对咱们楼盘您这个户型做出了多种设计方案;周末在某某酒店组织的沙龙活动想请您了解下设计图和思路;您看能不能抽时间参加。
这是我唯一听完的一通电话,并且回复了本周没时间,下次活动会考虑根据时间参加。这个营销顾问做到的就不仅是一通电话,也渗入了顾问式服务,同时体现了邀约中的诚意,简单来说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自我介绍先行,让对方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不是先入为主的去表述;二是立即阐明如何得知顾客信息,这样即便是顾客对于信息泄漏心知肚明,厌烦情绪也会明显降低;三是邀约层次,短信在前,给顾客做好了前期铺垫,致电的时候显得不突兀,更有礼貌,同时把活动时间地点通过文字方式保留给顾客;四是邀约技巧,“我们做出了针对您这个户型的设计图纸,邀请您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话术让顾客没有被迫感,增强了参与感。
相比之下, 显然这通电话营销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邀约达成率不言自明。这件事让我们看到,说话是一门艺术,事事需用心。做同样一件事情,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取决于是否认真思考用心去做。别总去埋怨客观条件不成熟,有些人把工作当谋生,有些人把工作当事业,寻找内驱力,提升情商,你看,最简单的“说话”也是最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