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指南》“健康”领域
身心状况
目标3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误区点拨
常见误区:
现象:不少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一看到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今天老师都教什么了呀?”“把老师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一听,好吗?”......
孩子面对家长每天重复的提问,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络。诊断:只关注学习,不重视孩子的集体生活,忽略孩子的感受。这些家长很少询问孩子在幼儿园是否过得开心,很少让孩子主动讲些幼儿园中的趣事。
迷津指点:
“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都是一个悲剧。”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家长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并能主动参与进去。比如,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长的加入,能大大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如何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ー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气温过热或过冷的季节或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温度适当的时间段开展户外活动,也可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减少活动的时间。
2.经常与幼儿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
3.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如:注意观察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饮食、睡眠、游戏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经常带幼儿接触不同的人际环境,如参加亲戚朋友聚会,多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使幼儿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