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励志的随想,今天下了一点小雨,尽管广播放着很躁的音乐,却怎么也带动不起来气氛。刚刚下课的同学们急匆匆的小跑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忧郁。
随想:想想你的未来,1年之后的你,2年,5年,甚至10年以后,当你回想起今天,你会欣然一笑,还是紧皱眉头。努力吧,你只有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百倍努力,才配得上你想要的一切。
外面的一切都没有变,天还是那个天,路边的建筑还是那个,你和平常一样,此时此刻坐在一个地方,但是你不一样啦。通过努力,你不再是以前的自己。
多么希望将来有一天,你能和自己说,恭喜你,朋友,欢迎你一路闯关来到这里,今天的一切,都是你值得拥有的。
1*
为什么有的人不管做什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以失败告终?
我的看法:这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关,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如果经常以一种态度处理事情,久而久之,这种态度就会融入他的行为意识中,定型。
留心观察,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做的出色,他在其他领域也能一样能做好。有的人一件事做不好,你能期望他在另外一件事上做出成绩吗?
我认为人在一定年龄后,行为意识就开始定型。除非刻意练习,否则很难走出这个定式。失败的人常常失败,成功的人越来越成功。
为什么是这样呢,刚才说到行为习惯,定型的意识,究竟指的是什么?举个例子,有两个人A和B,他们两个条件一样,给他们在一段时期内出一些在能力范围内的问题,A和B由最初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而最终结果却天差地别。
A刚开始,遇到困难后喜欢东张西望,看看别人做的怎么样,而B呢,则专心琢磨手头的问题,直到把它弄清楚。第一天,他们两个都按时完成了任务。一个月后,给他们出一个相对困难一些的问题,A按时完成,B也完成了,只不过超过了一点时间。
这样下去了有半年时间,再给他们两个相对困难一些的问题,A能够提前完成,并且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而B呢,没有完成,并且很沮丧,郁闷,根本没有勇气去再面对这个问题。
由最初两个人细小的行为差异,最后的影响怎么会这么大呢?其实,表面上看只是半年的时间,一个坏习惯,而在这半年期间,由这一个习惯的不同,每天都在产生结果,生成影响。
A专心解决问题,这会给他带来一种成就感,并且每次离开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为他下次再来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信心。
B呢,面对问题时左顾右盼,逃避,带来的结果是,哪怕今天他完成了任务,心态却是焦虑的,离开的时候,他会有一种不好记忆,那就是他做这件事很痛苦。
2*
我们要如何走出这种定式呢,长期坚持不下去,静不下来,要怎么破?
答:解决成就感的问题
2002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一个理论~峰值定理。他发现大家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核心因素决定:峰值和终值。
峰值:在体验最高峰的时候,无论是正向的最高峰还是负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记得住的。
终值:做一件事结束时的感觉。
上面A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小的坏习惯引起的 对这件事的负向峰值以及糟糕的终值。导致后面越来越不喜欢做那件事。
在这件事中,如果你是B,给你一次回到最初的机会,你会做什么?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调整峰值和终值:也许我左顾右盼的坏毛病依然有,但是我会提升做这件事的正向峰值,在一段时间内和困难死磕,选择做的很开心的时候,结束这件事情,从而终值是开心的。
我的记忆中就充满了做这件事时专心的记忆,开心的记忆。
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要有死磕到底的精神,越要花时间在上面,这是我这段时间的心得。
千万不能逃避,什么是逃避,逃避是遇到问题了,放下来,然后去做另外一件事。那么记忆中你的终值就是痛苦的。
和困难死磕到底,重新调整峰值和终止,也许会很难,但是一旦做到了,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