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非遗—松溪版画
从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唐咸通九年(868)刻的《金刚般若经》卷首扉画(现存伦敦博物馆)开始。
中国版画已历经一千多年发展,不断在摸索中探进艺术表现,于实践中丰富美学内涵,实现了从早期画、刻、印彼此分工合作的复制技术,到后来融画刻印于一体的创作艺术"质"的飞跃。
作为其中的重要流脉,松溪版画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宋代的”建本"雕版刻印书籍技艺,而真正全面兴起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浙江丽水"浙江木刻用品供应合作社"主要成员和一批版画家,从江西上饶辗转到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一带开展木刻活动,奠定了闽北版画艺术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阳地区(今南平市)文化局组织编印《武夷》杂志版画专刊,配合全国和福建美术展览,组织开展版画创作学习班,培养版画创作人才。
九十年代初,松溪县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版画普及和学习创作活动,创作队伍迅速扩大,艺术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0年松溪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版画艺术之乡"。
松溪版画“黑白双刀”
谈到松溪版画,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带头人:松溪版画院院长兰坤发和现任院长蔡丽。由于对版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他们在生活中执手相携,在事业上互促共进。夫妻两人同为群文研究馆员、中国美协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堪称当代版画艺术创作的代表。
他们热爱艺术更善于观察生活
在兰坤发和蔡丽看来,传统版画艺术实现现代转型的首要关键,就是要结合时代审美思潮的发展,探索现代技艺革新和美学内涵转化,而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张力和文化包容性的绝版油印套色版画无疑是最适合的艺术形式。
所谓绝版油印套色木刻版画,是油印套色木刻版画的一种新技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云南思茅地区的版画创新变革,其创作方式是将一幅画所有的色版都集中在一块版上,采用边刻边印、逐版递减的创作方式,所以又称为"减版法"因为使用这种方法刻印版画,即自然毁版的过程,从刻印上色到印刷成图的每个步骤都无法逆转,因此作品完成后,原版往往因无法再印制作品而弃绝,所以这一方法也被称为绝版油印套色木刻版画。
与传统套色分版套印创作不同的是,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套色木刻容易错版、刻制阳线、点灯费时、印刷枯燥等制作程序缺陷,更改变了过分追求结构完整而色彩单一、内容层次模糊,艺术空间感不足等审美问题,形成了构图形象更加完整、色彩更加鲜明、层次更加清晰、肌理效果更加丰富的表现风格,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和艺术收藏价值。
兰坤发-《家园印象》
如兰坤发创作的《家园印象》,细致具体的形象,而选择以蓝绿黄为主的色彩表达,色块错落铺叠的对撞与融合,产生了如印象油画般的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生动表现了深藏于记忆深处、深蕴浓郁情感意象的非理性"印象式"生命体验,正如波希尼所说∶"画家使自己的形式摆脱外表现象的拘束,就是为了谋求形象生动的艺术"。
兰坤发-《围》
兰坤发和蔡丽始终坚守现代版画艺术是"反映社会人生的生动写照"的观念,当代版画不仅要在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表达人情等方面与时俱进,更要在表现生存感受和生命体验、思考人类本体与宇宙万象关系等内涵上,达到新的精神境界,这正是兰坤发和蔡丽的创作观,也是松溪版画兴盛繁荣的核心要义。
来源:公众号文化传承《松溪版画-珍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