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唐代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①
大年初六的下午,即将过23岁生日的我被亲戚叫去家里吃饭,进门时发现亲戚家有不认识的生面孔,当时我想着“也许是客人吧”;但是看到坐在沙发上的那个陌生男生的那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大概是在经历人生中的第一场相亲,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时的心情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述,但必定是尴尬的,以及有点恼怒,但看着那个处境比我尴尬得多的男生,我倒是心情平静了许多;
接下来的发展就是,大人们谈天说地,而我默默地看电视玩手机,致力于做一个小透明,其中最尴尬的小插曲就是我亲戚硬让我和那个男生加微信,秉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生路的理念倒也没什么,但事实其实是平白无故占了我手机内存,我想对方想法必是和我一样吧。
说到底我最为不痛快的是亲戚和父母在我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下组织了这次相亲。
②
结婚二字,就像一道枷锁一样牢牢的锁在上至45岁,下至20岁的所有未婚人群上(45岁以上未婚的恐怕已被放弃劝说吧),原本为了放松的所有年节都变成了催脱单、催婚大会,如今的我还能把我的哥哥姐姐拿来当挡箭牌,却无法想象两年后半五十的我在年节还是否敢于见到那些七大姑八大姨;
其实我们都知道,先不论那些催婚的亲戚,自己的父母必定是出于爱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家,生活美满,但父母又是否想过孩子想要什么,为什么不愿意结婚,是否有自己的计划和生活节奏;
很多时候,大部分的父母催婚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依旧把孩子当成小孩,担心他不懂得去操控自己人生,担心他没有往自己预想的路上走;而我以为理智的父母应该把人生选择权放在孩子手上,让他自己去选择每个阶段想要做的每件事,父母该做的仅仅是教会他莫要走歪路。
③
对于相亲,作为一个所谓的“95后”,我并没有那么的排斥,无非是多认识朋友的其中一条途径罢了,但我排斥的是在所有物质前提下的相亲,介绍前就告诉你男方家里有多少套房、有多少辆车,却不告诉你关于那个男生的品性、想法,虽说婚姻比起两个人更是两个家庭的事,讲究门当户对也固然重要,但婚姻同时也是建立一个新家庭的,而这个新家庭未来的走向最终还是取决于在其中的那两个人;
更何况,相亲只是两个人相识的刚起步,若连起步都带了一股子铜臭味,往后的日子又怎能过得有人情味呢?
④
其实自从上大学后,身边人总是在问谈恋爱没,我也总是嘴硬说自己一个人过挺好的,谈什么恋爱,浪费时间;
但爱情二字,作为母胎单身的我而言何尝不是渴望,又何尝不是奢侈。
能遇上一个人与之相知相恋,脾性相符,生活习性相配,最后顺其自然步入婚姻,将生活过的和和美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可不谓是神仙爱情吧;
可心动二字谈何容易,身边的很多朋友,不论男女,大部分对于恋爱都有着向往,但久而久之,学习、工作等生活的琐碎与繁忙完全占据了我们的时间,便渐渐忘记了心动的感觉,抑或是不愿意迈出那第一步;
其实恋爱是简单的,爱本就是人类的本能,只是世俗的一切、生活的重压、自我的追求再一点点的拔高恋爱的门槛,更遑论婚姻了。
⑤
我不知道该对自己或是和我一样苦恼的人说些什么,但不论是恋爱、婚姻还是生活、工作,谨遵本心便是;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继续蹉跎,像长辈一般,一切按部就班也许并不完全就是错误;但人生还长,我们总能找到答案,也总能找到你的那个人,不求来生,只求这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