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孤独,大家应该不陌生。
来,先做道小题目,测试一下。
以下选项中,请选择最符合孤独的一项是()
A.一整天玩手机,刷微博,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B.夜深人静,想找人陪自己,却没有这样的人。
C.发现自己的情绪无法表达,而宁愿消失在深夜的街道上。
上面几个选择,你会选什么?
答案是C,答对了吗?
选对了,你知道其他两个选项分别又代表什么?
孤独,很多人都能略知一二,然而,理解真正的孤独的人却不多。
孤独≠无聊≠寂寞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找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的;
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的;
寂寞是寻找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我们的一生,每个阶段,都要经历孤独,只是你还不知道,这就是孤独。
1.
孩童时代:“妈妈,给你一个亿,你卖不卖我?”
那个周末,儿子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已经在电脑前工作了差不多6个小时。他想让我陪他做手工,和他下象棋,带他去书店,我敷衍着说“好的,好的”,却一直没有起身。
我在赶一个文案,客户急着看稿子,已经支付了定金。把这单活儿做好,我就能赚到月工资两倍的钱——纸媒生存难,我刚买了房,手头有点紧,迫切想挣钱。
突然,儿子就在背后问我这个问题:“妈妈,给你一个亿,你卖不卖我?”
一开始,他给出的筹码并没有这么高:“妈妈,给你一百万,你卖不卖我?”
我边回答“当然不卖”,边继续对着电脑改文案。
然后,他像赌气一样,加高筹码,继续追问“那一千万呢”,听到我回答“一千万也不卖”时,他才问“一个亿呢”。
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他不是在和我开玩笑,而是在问我一个问题:在你心中,我和钱,到底哪个更重要。
记得当时,我从电脑前起身,走到他跟前说:“一个亿也不卖,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是多少钱都不换的。”
但这个答案,小家伙并不买账。他继续追问:“妈妈,既然你觉得我重要,为什么你总是忙着挣钱,没空陪我玩?”
一语中的,万箭穿心。我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
年少时,我们弄丢爱人,错过爱情,以为房子、车子和票子,才算幸福。
长大后,我们怠慢家人,忽略陪伴,以为忙碌、金钱和追逐,就是幸福。
年老后,我们悔恨当年,试图弥补,却发现再多的钱也换不回逝去的当初。
我们打着“都是为了你”的旗号,伤害着最亲最爱的人;我们沉迷“为了明天”的梦想,把今天过得一塌糊涂;我们在那些失去的和未来的时光里恐慌不安,唯独过不好拥有的今天。
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
似水流年,韶华青春,温情深爱,都无法用钱兑换,也无法因悔改变。
所以,后来,我用态度和行动,郑重地回答了儿子那个“妈妈,给你一个亿,你卖不卖我”的问题。
我知道,他不要妈妈忙碌的背影,想看妈妈亲切的面孔。他不要梦中亲子的欢笑,只要现实紧握的热闹;他不要用钱兑换的明天,只要此刻铸就的温暖。
所以,我也不要天上的星星,只要尘世的幸福。我要陪他走过世上烟火,读遍人间词话。
这则故事,曾在网上引起不少共鸣。父母忙于工作,以为给孩子提供优渥的家庭环境,便是最好的选择,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这比金钱更重要。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韩国一部电影《流感》,无比动容。
“好,我现在就来。”美日吃饭的时候,妈妈接了一个电话。
“美日,妈妈医院有急事处理,要回去一趟,不能和你吃饭了。”
“妈,今晚能过来帮我照看美日吗,医院临时有事。”
电话那头传来母亲对女儿的无奈和责怪的话语。
“妈妈,可以不用叫外婆过来,我一个人可以安静地吃饭,洗澡,然后睡觉,像上次那样,很乖地等妈妈回来陪美日。”一边说着,一边帮妈妈拿鞋子,“美日的妈妈是要做一位伟大的医生,加油。”
不知道你看了这个对话,会觉得美日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吗?
没错,美日是很听话乖巧,同时,懂事得让人心生怜悯,其深处是另一种情感,孤独。
美日的妈妈是一位感染内科医师,是一名单亲妈妈,有很强的使命感,经常被呼叫到医院处理紧急事情。
而美日呢,她知道,如果要妈妈留下来陪自己,妈妈的工作会被耽误,即使提出了妈妈也一样要离开,于是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表现得让妈妈十分放心。
心底里,美日十分渴望妈妈的相伴和呵护,一直都是。
2.
学生时代:“我都是为你好”
“在我青春期的岁月中,我感到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说话时,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我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是这样回忆自己的年轻时候的,回头看我们,无论你仍是学生,还是已经出来社会打滚了好久 ,以前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曾经有一个朋友。
他一直想学建筑,但是在家长的高压之下去读了软件工程,理由同样是未来好就业、工资高。
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打消这个念头,大学读软工四年,也和父母打了四年的拉锯战。
毕业以后,他最终说服了父母,去英国重新读了建筑本科,
在他读第二个本科的时候,就连我们这些铁磁儿都开过玩笑,说人家博士都快毕业了你还是本科生。
他如今能够如愿进入了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虽然走了四年的弯路,但依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快餐式的文化推动了经济起飞,也削弱了整个民族文火慢炖的耐心,实用主义已经成为了主流价值观。
在未来规划的问题上,两代人的理念不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我都是为你好”,是我们每个人都听父母说过的话。
他说服了父母,如愿以偿读了自己的专业,是令人欢喜的;而有些人却没有如此幸运,也没有选择和父母商量的余地,是令人悲伤的。
还记得《无声告白》的莉迪亚吗?
莉迪亚死了,可父母还不知道为什么。
母亲以为死于他杀,真相是她死于父母的梦想挟持。
她是家中老二,是全家人的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她知道,母亲为了家庭而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医学之路,她知道母亲做了一切都是为了她。
作为报答,她也许下自己的承诺:做到母亲吩咐的每一件事。
她把自己伪装成交际达人,每天坐在走廊里跟朋友打电话,说着“嗯嗯,是吗?真的吗?”。父亲詹姆斯会监督式的来回踱步,每当听到女儿与朋友谈心的言语,他就发自内心的愉悦。
然而,莉迪亚从来没有朋友,她的世界与父亲一样孤独。
她还把自己伪装成医学学霸,每天坐在桌前死记硬背那些令她作呕的名词:人体骨骼、解剖、溶解等等。
随着学业晋升,她需要面对更多作呕的医学作业,但母亲询问她需不要再买一本医学书籍时,莉迪亚总会面带笑容点点头说“是是是。”
她很喜欢历史,但始终没有勇气袒露,选择了父母认为好的医学专业。
然而,莉迪亚厌恶医学,就像妈妈厌恶烹书一样。
她小心翼翼的伪装着自己,取悦着父母。
她甚至不敢反抗,因为她害怕母亲再次消失,害怕看见父亲寂寥的眼神。
莉迪亚很不喜欢这样压抑的生活,但不得不按照父母的安排。
最终,以离开这样悄无声息的方式,向父母告白:“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这本是对儿女的寄望,然而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这种寄望就变成了一条绳索。
“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
“相信我,这一定是你最稳的选择。”
...
如此简短的一些话,看似毫无杀伤力,却在无尽的吞噬孩子的人生。
不被理解,感到孤独。
因为强加,爱成了咫尺天涯。
对于莉迪亚的离开,一切已来不及,
对于我们,一切都还来得及。
3.
成年时代:“你爱我,就按我想的去做”
“你爱我就按我想的去做”,否则,“你就不爱我了”。
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然而,我么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问题的。
并且,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有一个隐藏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应当给予我回报。”
对回报的渴望不是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并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
对方也会执着于类似的渴望。
当两个人的渴望相契合时,所谓完美的爱情出现了。更多情况下,契合是不可能的,不管一个人多么爱你,他仍然不能如你所愿,自动以你渴望的方式回报你的“好”。甚至,即使知道你的渴望,他仍然不能甚至不愿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
因为,一旦这么做,他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存在就不存在了,他就沦为一个工具,一个满足你的梦想的对象。
因为,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却缠绕着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
有些人,特别执着。他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以他所希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这种心理机制,就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
为什么呢?
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惑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倘若我们一直这样,换来的是,与伴侣的渐行渐远,生活得越来越孤独。
4.
老年时代:“都挺好,你放心”
之前在中央电视台在循环播放着一则《父亲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的公益广告。
视频中,一位年迈的父亲,正与在外工作的女儿通电话,他假装轻松地对女儿说起两老的“惬意” 的生活。“闺女啊,我跟老朋友出去玩了,我吃得饱睡得香,一点儿都不闷。你妈……你妈没在啊,她出去跳舞去了。你啊,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们俩。你忙,就挂了吧!”
随后,画面转到医院,年迈的父亲独自照顾住院的母亲。
父母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
“实在太忙今年就别回了,回来一趟挺累的”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想你了
“爸,妈,我回来了。”
这是节假日里父母最乐意听到的一句话。
他们既盼我们回来,又心疼我们颠簸劳累,只好口是心非地说:“实在太忙今年就别回了,回来一趟挺累的。”
这句话背后,藏着父母一年深深的思念。
“家里热闹的很,不用担心”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怕老无所依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后来的我们》,里面有一幕过年场景,儿子大年三十没回家,老父亲打电话来问:
“在哪里吃年夜饭?”
“在北京吃火锅呢,吃烧烤,反正不用吃粘豆包,你就不要操心了”
儿子问:“家里人多不?”
老父亲说:“多,今天都坐不在了,你别惦记我们。”
往年老家都是满堂宾客的现象,那年,只有一个好友来陪父亲喝酒。但这一切都被父亲用谎言轻描淡写掩盖了过去。
爱越深,谎言越真。
如果可以,请不要让你的家人那么孤独。
因为当你孤独的时候,你还能找到很多朋友陪伴,但是他们,只有你。
愿一切来得及,
愿我们都能听懂父母的谎言。
人生的四个阶段,孩童、学生、成年、老年,都有可能经历孤独。
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从孤独中反思与成长;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财富,
孤独并不是财富,对孤独的沉思和感悟才是财富,
愿你能从四个阶段的故事中,对孤独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