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是美国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的政治著作。此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多国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
亨廷顿认为,世界秩序、格局不再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纠纷与矛盾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更多的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二
全书主要包含五部分。
世界政治格局将由多文明多元化的组成。作者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文化归属,是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冷战后结束了世界两极的格局。影响世界秩序的主要包括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八大文明。
目前世界的文明均势正在转变。亨廷顿指出,中华文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也随即带来国防军事能力的提升,中华文明正在强势壮大。而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及蔓延,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日渐崛起的文明从国家或民族层面越发彰显文化自信,重新肯定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并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排斥情绪。相比之下,繁荣了数百年且巨大影响世界的西方文明却日渐衰落。
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明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世界政治正在由冷战时期由意识形态、超级大国所界定的两大阵营转变为多文明核心国家组成的多元格局。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文明的冲突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从微观层面讲,一种是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一国内不同文明的集团之间的断裂带冲突;从宏观角度,一种是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冲突。而断裂带冲突则因为其历史仇恨冲突、不同文化宗教、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多寡等因素而使暴力冲突更频繁更持久,且难以协调。通常只能通过主要参与者的疲惫衰竭或非主要参与者的积极介入而短暂性休止。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构主要是几大文明的核心大国所主导。
西方文明想保持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基本有赖于美国对其文明的重新肯定与重视,以及西方人重新审视自身文明,应看做是独特的但并不是普世的,并团结一致(包括拉美文明)积极应对来自非西方文明的挑战甚至冲击。随着各大文明的人口趋势及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在所难免。作者认为,在未来时代,为防止各大文明、核心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冲突,各国需要遵守三方面规则:(一)放弃规则,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国家;(二)、合作调节规则,即核心国相互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间的断裂带战争;(三)求同规则,即所有文明的人民都应探寻并努力扩展与其它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的共性。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极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在书的结尾,亨廷顿指出:“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三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全球政治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分析解读框架,给了我观察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但只是其中一个视角。我想世界格局的重构的底层逻辑应该是多样性的,文明的多样性、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各自的利益诉求(甚至更底层的种族、血统)等。意识形态的差异的缘由则是基于文明多样性所呈现出的结果。如果世界各国各方角逐只能诉诸与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利益”,其他的只是“文明”(更多的时候还是不文明)博弈之下的说辞和借口。
书中有两个表述值得推敲。作者把非洲文明当做“可无”的其中一个文明,而日本文明却跻身于几大主要文明的平等位置。相比之下,在我的理解中,非洲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明客观存在,不能因为它在世界浪潮中相对弱势、发展相对落后从而被忽视。从现实来讲,即便它的影响力不足与其他文明相抗衡。而日本文明应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异常分支,后面虽在某些方面被西化,但依旧在中华文明的大体系之下,不能因为其经济、科技在世界中的实力和影响力从而被看做算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作者的这种概括,也正是“成王败寇”的牵强体现。也或许是作者和本人在各自文明中对自身文明的自信。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预判和分析还是很中肯或正确的。比如,西方的逐渐衰弱、伊斯兰国家内外部冲突不断、俄罗斯与拉美国家的“迷茫”、中国的崛起,特别是日本在中美博弈中的摇摆以及最后屈从与中国的看法,表示极为认同。从每日媒体的政经类新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舞台的主角确实就是作者所说的几大文明的主要国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也是。
亨廷顿预测(现在已经到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需要重视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合作和联盟,这三大文明的统一战线是西方文明的重大挑战及威胁。从目前中俄关系及前段时间,沙特及伊朗在北京的握手言和,表示这这种格局似乎已经形成。
全书结构很严谨,如果翻译更加流畅简洁,阅读体验绝对再上几个台阶。书中最后收录的两篇导读及解读很优秀,对全书的思想的梳理及概括以及对亨廷顿本书的全面、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全书又有了更清晰的总结和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