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还有那口气儿,每天惦记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卸下那口气儿,每天惦记的就是什么时候结束。
---《缝纫机乐队》
本周,流感。人处于一个头脑稍微清醒但四肢沉重的状态。如同喝了几杯女儿红的状态。
脑子一直清醒,但四肢不听使唤。饮醉酒的人都说,我没醉,我没醉。头脑非常清醒。只是走路不稳而已...
男人喝过酒的可以增进感情。
例如我平时不喝酒,谁又会强迫你呢?酒都是自己喝的,我从来没见谁拿酒硬往别人嘴里灌,怕喝酒我们可以不参加场合,感情难道非得靠喝酒才有?
那我宁愿没有感情。这样说貌似又会得罪人。
人,真正的成长还是要靠经历,没体验过,总会蠢蠢欲动。
例如年轻时,喝得不省人事很正常,豪爽,哥们,义气,可现在年龄渐长。知道喝多了对身体没好处,另外哥们关系好就要喝酒吗?
好好的人为什么非要进入晕乎乎的状态?
烟对身体绝对没好处,但是酒的话,每天不超过50克是有好处的,这一点不只是中医的说法,西医也这样说。
所以我不抽烟。酒在某些场合下还是要喝的。
如果觉得白酒难以下咽,我有不传之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喝酒前先吃一小块巧克力。
巧克力融化后立即会在口腔、咽喉、胃部形成一层粘膜,这样不仅白酒不辛辣了,变成酒心巧克力味,还可以阻碍酒精吸收。
所以下次再有推不掉的酒局,先准备定两块巧克力。
医生吩咐要忌口,焙烤的面包不能吃,只能吃蒸包;肉不能吃,多吃菜。几乎每个医生都会说,喝多点水。
很多人只是觉得只是为了补充水分,把病毒排除体外。其实是控制你的体温不再升高。
平时发烧,我几乎也不怎么理会,在家喝多点水,吃点感冒药。就行。
有些疾病,我们要相信自己能战胜。
有些疾病,我们要相信不借助外力战胜不了。比如这次流感,全家都中招。来源是小孩先惹上了。不去医院心理不舒服。
每个人都是片面的,包括医生。医生开给的药吃了就一定好吗?
不一定,有可能要去另外一个医院继续看,又或者又会有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医缘?
中国人一定会争论的三大问题之首就是对待中医的态度,即便是在医生领域,也是两极分化,有人信,有人不信。
神药最多的地方是哪?
朋友圈。
现在概念越来越多,一会是离子,一会又是纳米
模式说的这么好,要颠覆阿里巴巴,那马云为什么没感觉到害怕?
马云没害怕,可能两点。
1)马云老了,反应速度慢了。
2)马云不屑。
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微商走到今天,能说出一个从微商走出来的品牌吗?
对于微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认可微商并通过朋友圈销售依然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比如有人在微信上卖珠宝,先把自己打造成行业专家,通过朋友圈发布款式,慢慢成交。
专家的好处就是被动吸引粉丝上门。
人不舒服,就毫无工作状态。看书也看不进。只能看电影了。
心疼,时间。
这周一口气连看了几部电影,分别是《缝纫机乐队》、《心理罪-城市之光》、《奇门遁甲》、《你的名字》、《解忧杂货店》。
最燃的当然是《缝纫机乐队》,这部戏是充满惊喜的。开始只是以为类似芳华一类的讲述梦想的情怀片。然而笑点多多,却不乏引起让人思考的点。”钱能救命,理想不能”,这句话就像一把刀毫无情感地割裂现实与梦想的分水岭。
不过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首著名童谣,被大鹏改成撩妹神曲。吉他竟还可以这样玩的:古力娜扎左手按和弦,大鹏右手拨弄着琴弦,吹着口哨《虫儿飞》。
月光下朦脓的夜晚,一男一女相偎坐在石梯级,吹着口哨,合奏吉他。太有意境了。如果将这段搬上年会,绝对谋杀相片。
原因有三:
1)经典曲目新鲜演绎
2)一把吉他两人合奏,绝对少见多怪
3)如果是俊男靓女演绎,更不用说自带流量。
当然,说起来容易,在电影中反应出来的是吉他上的合拍,这个合拍不仅是动作上的,同时也是心里上的!
《你的名字》,因为之前宫崎骏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宫崎骏,发现动画片才是最耐看的,哪怕过去了30年,依然经典。
所以也没有对这片子太过重视。反正豆瓣剧评一大堆,我也不说了。就两字,走心,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做壁纸。
曾经很火爆的《战狼2》我一直没看过,下载了在电脑一段时间,却一直没有冲动看了。有些感觉,过了就过了。
不知谁说过,多看看电影,对写文案有好处。
好的画面可以给观众一个视觉意境,比如看红楼梦。你看书如何也脑补不出那贾府奢华到极致的生活。
但是好的台词却可以为观众提供意境背后的体验感。
《你的名字》给到我的感悟就是创意不是空想,而是源于外界的启发。
你出去大排档转一圈,点了一盘炒花甲......结果就设计出了悉尼歌剧院。这事一点都不高大上,我们能接触到多少事物,大脑里就会有多少素材,像做梦一样,这些素材颠三倒四的一组合...创意和灵感就有了。
《你的名字》的素材不就是穿越+时空+互换身体+拯救世界+触不到的恋人吗?
电影都是互相抄袭的吗?
《阿凡达》的第一直觉就是抄袭的《天空之城》,至少套路是相同的,都是悬浮的石头,都是男女主角,都是人类部队要去占领和掠夺,在我看来,《阿凡达》就是豪华版的《天空之城》。但卡梅隆否认过抄袭。
任何一首歌曲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曲风,例如《小苹果》,再听听谢天笑的《幻觉》,再听听儿歌《粉刷匠》,一个调,可能作曲者并没有刻意去抄袭谁,那为什么会有雷同的感觉呢?
因为他脑子里的灵感是借鉴来的。
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收,就是自己的。
例如做好一款设计,海量搜图,优中选优,借鉴+改造+创意。不就等于原创吗?
一家设计公司,专门做化妆品产品的包装设计。走到他的大设计室。放眼看去,满屋子的产品架,上面有全世界10000多款化妆品包装的实物,整整齐齐摆在货架上。这哥们不干别的,就在里面模仿,借鉴,综合……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更狠的借鉴,没有最狠的借鉴。
PS:应该没有人像我这样写文章。按照传统的教育要求,每篇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我这样写肯定被批为不及格的。
内容涵盖饮酒、医生、电影、泡妞、微商、设计,写的啥玩意?而且也没有重点。
但在互联网时代,没必要附上太多的标准与枷锁。不就看个文章嘛。开心就好。
你懂我在写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