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孩子的常见病症,宝宝腹泻,一方面大便性状会有改变,大便会变得稀溏,如水状、粥状;另一方面,孩子的排便次数会增多。
通常来说孩子腹泻家长无需过于焦虑,一般性的腹泻并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70%的腹泻不用太担心脱水问题,即使有脱水情况出现,轻中度为多,小米汤或补盐液可以补充,排除个别严重的腹泻,需要看医生或找专业推拿师外,普通腹泻根本没有必要用药或输液
其实孩子很多小病是不需要用药的,或者说药物并不是最佳方案。尤其腹泻,多数是因为自身功能失衡,肠道功能紊乱,而导致菌群失调,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推拿和食疗等应对。
腹泻的病因:内因以脾虚为主,外因则是寒邪、湿热、积食
如何有效应对腹泻,我们首先要了解腹泻发生的原因,而不是见泻就止。西医看来,主要是细菌、病毒等侵入肠道破坏了肠道功能,另外消化不良、过敏、感冒都可能引起腹泻。
中医看来,引发孩子腹泻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以脾虚为主,外因则是寒邪、湿热、积食等。(西医讲的病毒、细菌、过敏源,都是外因)
腹泻的辨析和应对
找到原因处理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一般如果就诊西医的话,通常医生会给孩子开“蒙脱石散”等用于治疗,但从中医的角度看,蒙脱石属于性质重坠,虽有固涩止泻的作用,但容易损伤脾气,可能会引起孩子厌食、腹胀等脾虚的问题。
从中医角度来说,首先饮食上要做到忌口。饮食不忌口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也是应对腹泻等疾病的关键原则。
腹泻无需禁食,除非特殊情况,可以适当饮食,六七分饱,建议清淡饮食,忌口生冷水果、油炸、荤腥、甜食,减轻肠胃负担。
其次,我们要结合引发腹泻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去处理,我们把腹泻大致分为四类:寒泄、热泄、积食泄、脾虚泄,应对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中医看来,六腑以通为用,顺势而为,如果孩子属于积食泄和湿热泄,积食和湿热需要尽快从体内排出,这个时候盲目止泻,容易关门留寇,加重病情。
腹泻第一种:寒泄
大便通常会比较稀溏、如水样、带有泡沫;舌头是淡红色,舌苔薄白,或有点水滑、水汪汪的样子; 孩子的肛门也不红,即使红也是一点点的微红。寒泄的孩子大便臭味小,甚至没有臭味。触摸孩子的肚皮,寒泄的孩子肚皮通常有些发凉的感觉。
另外,还可能有的孩子会有肚子疼的症状。还有一些孩子伴随风寒感冒的症状,比如流清鼻涕、咳嗽,甚至有些发热。
如何调理:
简单食疗方:小米汤加少量盐;焦米汤
外治法:藿香正气水贴肚脐;小茴香热敷。
第二种:热泄
大便稀溏,黄色或者深黄色,可能兼有粘液、甚至血丝;舌质红,舌苔多是黄厚的;肛门发红;小便短黄,大便味道臭,甚至是恶臭,可能伴有腹痛、口渴、烦躁、发热的症状。
大家常听到的痢疾,就属于湿热泻,痢疾就是吃出来的,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比如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煎炸、甜食,这些食物吃进去之后,脾胃难以消化,给脾胃造成非常大的负担。
如何调理?
食疗方:小米汤加少量盐
外治法:马齿苋煮水喝,或泡脚
第三种:伤食泄
大便稀溏,多是粥样,颜色是黄色,或者黄褐色;另外还要看舌头,舌质红,或者淡红,舌苔白厚,大便会有酸臭,严重的会有恶臭的气味,口中也常有酸臭味。触摸孩子的肚子,手心会有热感,另外会伴有腹胀、胃胀、夜卧不安、腹痛拒按、打嗝、呕吐的症状。
中医看来伤食泻是哺乳不当、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或者吃了不干净的食物。简单说来就是吃的多了,吃的不干净了或者吃了难消化的食物。
尤其还在哺乳期的孩子,母乳妈妈饮食随意,不注意忌口,或者为了下奶吃多了肥甘厚腻,这个时候妈妈的乳汁是不容易消化的,非常容易导致孩子腹泻。
调理方法
食疗方:小米汤加少量盐;或者,焦米汤(30克焦米)加鲜山楂3至5颗/干山楂10克,煮出600至700ml水,频繁喝。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处在哺乳期的妈妈,孩子出现伤食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忌口,。
第四种:脾虚泄
大便稀溏、粥样或者开始一节干后边的溏软,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呈黄色、黄绿色;伴有面色黄而且没有光泽,眼袋,且眼袋发暗,大便不臭或者有些轻微酸臭,伴有食欲差、干吃不胖、肚大不硬、严重的易疲劳,爱叹气。
调理:食疗方:补脾粥
小米或者大米,加入山药、莲子、薏米、芡实,煮粥。一岁以下或消化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喝粥油或汤,脾虚型便秘,大便干燥的不适合此方。
应对腹泻,根本还在日常的养护,中医强调治未病,平时在饮食、生活上对孩子多注意调护,多保健推拿,让孩子的脾胃强健、体质增强,自然就少得病,得病也容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