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其中体育运动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尤其像跑步这种无器械运动,备受关注。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跑步需要而衍生的产品也是比比皆是,耳熟能详的比如悦动圈,咕咚,Nike+等。
目前,在跑步领域做得好的,也许就是那几款耳熟能详的产品,但这些产品都是针对用户行为发生之后的行为,等你想去跑步了,也许你就想着要去用这些产品了。由于想跑再去使用产品的这个逻辑,导致遗漏了目前跑步的一个很大的痛点——坚持。很多人由于惰性,或是其他的诱惑性因素,导致用户们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跑着跑着,算了,不跑了。
虽然很多产品会烧钱用积分,金钱奖励等正向的激励去刺激用户坚持,培养用户的跑步习惯。但这与滴滴,uber的烧钱培养用户习惯的方式不同,因为惰性是人的天性,使用滴滴的习惯符合人的惰性,所以在滴滴停止烧钱的时候,由于惰性,用户不得不使用这些产品。但跑步类的不同,当停止这些正向激励,就会由于惰性而回归原始。
针对这一痛点,最近追踪运动领域时,发现的一款名为“不跑就出局”的产品很巧妙的解决了。虽然它有可能是个不起眼的小产品,但目前看来,还算蛮成功的,最重要的是它背后成功的原理,或许能给其他的领域带来思考,尤其是针对如何坚持的问题。
不跑主要针对运动行为发生之前的需求,是一个通过契约方式打造最有效的跑步坚持平台,用户如果坚持跑步完成目标则可平分那些未能完成目标的用户的契约金,也就是说,跑步不但可以健身、减肥,而且可以赚钱。但需注意的是,这个模式中所涉及到的钱,不是来自平台,而是来自于用户,有种空手套用户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机制,造就了不跑平台,用户留存率83%,付费转化率20%的成功绩效。
那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种跑步赚钱能解决用户的坚持问题?
原理是因为平台利用尊严、生命、金钱等不利己情况,去让人主动参与某事,维持较高的忠诚度,可称之为“反向激励”,在这些场景下,用户的动机系数会成倍增长。举个例子,前面一条河,我游过去的动机系数是1,但如果河对面有我的100元,那我游过去的动机系数会变成10,如果对面我的女朋友正在被猥琐男欺负,那我的动机系数就会增加到100,最极端的情况下,后面有人追杀我,那我的动机系数就会到1000,不经过思考,大脑直接帮我做出判断。
这些情况用心理学来解释,也许会更加清晰,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他的研究表明一定数量的价值损害要大于同等数量的赢得所带来的价值满足感。比如,被偷了10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捡到100元钱带来的愉悦感受强烈得多。卡尔曼认为,在可以计算的情况下,人们对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东西价值的两倍(在我看来,失去带来的痛苦要比得到喜悦深得多,人在失去时,才会体验到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反向激励的做法是从威胁人们的既得利益出发,使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而这背后的根本原理是因为正向激励是建立在增加人的收益基础之上的,而人的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是一个无限增长的过程,而且还面临着边际效用递减的窘境,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而要想提高激励效果,必须不断增加激励成本,从而使管理者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和制约,因此像烧钱圈用户这种快速聚集用户的方式,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最好慎重选择。而反向激励是建立在威胁人们既得利益基础之上的,故而在以物质利益为激励内容时,所需成本很小,并且无论单位效益好坏都可以使用,对于缺少资本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原理适应的不仅仅是跑步这一领域,只要符合契约精神的场景,例如减肥,学习等,都可以一试,另外在培养习惯阶段时也可以采用反向刺激这一原理,这种情况往往和结合正向刺激一同使用,例如滴滴在推广的时候,不仅用现金补贴这种正向刺激,也有达到一定量后返点这种反向刺激,以目前的状况判断,正反共用的效果还不错。不过提醒的是,反向刺激虽好,但使用难度要高于正向刺激,如果不把握好,容易损失用户体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