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狂放与壮志去丈量世界的边界
——李白《上李邕》鉴赏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我们设想一下这么一个场景,当你读了许多书,踌躇满志地向一个你敬仰的前辈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对方却冷笑着对你说:你这后生,大言不惭,标新立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听到这话,你什么感受?委屈?愤怒?还是委婉地争辩?
20岁左右的李白就遭遇了这样的事情。
李白何许人也?出生于西域碎叶,后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四川这个地方出了许多大文人,而且基本上属于浪漫派,想象奇特,文风恣肆。汉代的司马相如、杨雄,唐代的陈子昂、李白,宋代的三苏,现代的郭沫若、巴金。四川之所以能出现这么多的大文人,与他们人文地理环境有关系。这里环境优美,有山有水,人们喜欢四处游玩儿,登高远望能舒张人的胸怀和想象;这里民风闲散,把生活当艺术,每一家都把自己的小家营造成一个园林,一个艺术殿堂,激发了人的艺术创造力。
20岁之前的李白经历了什么?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写道:“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所谓六甲就是道教的道篆方术之类,这些东西虽无实际用处,却能丰富人的想象力;所谓百家,就是诸子百家的著作,李白属于那种博览杂收、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学生;制作不倦,说明李白不仅善于读,还善于把读书的资源转化成自己的文字,李白的许多名句都有出处,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等,他将读写结合得很好。
李白20岁左右遇到的是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李邕也是一个很狂放的人,遇到更加狂放的李白,是惺惺相惜,还是“同性相斥”?结果我们当然知道,是互相排斥,但原因并在于他们彼此的狂放,而是李白的道家思想,与李邕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冲突。李邕做北海太守时已经68岁,但却会主动去拜访33岁的杜甫;但当他在渝州刺史任时,20岁左右的李白拜见的是45岁左右的李邕,却被他奚落讽刺了一番。
面对李邕的奚落,李白是怎样应对的呢?我们来看他的《上李邕》,一旦你有一天被奚落,也可以以此应对。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首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表现自己逍遥自由的状态,高远惊俗的追求,同时,也感染了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我们少年时期所读的书籍会对我们产生一生的影响,这些书籍以什么模式影响我们?一是原型意象,一是人格模型,我们上学期共读的四本小说《简爱》《飘》《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给我们提供的是四种人格模型,而我们阅读的诗词则会提供一些原型意象,《庄子》一书虽然是哲学著作,但写法却是诗歌的形象,因此提供了很多原型意象,大鹏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李白特别喜欢大鹏,在这首诗之前就用过,说“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在临终之前依然恋恋不忘,“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与年老时的无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人生的必然?还是李白个人的现象?首句起得好,是对自我的认定,无论如何,人都得有这份自信。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虽然志向高远,能力超穷,但也是有所依赖的,这就是大风。李白自然也需要帮助,比如李邕,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李白的大志需要李邕的大风,但李邕却不给,所以当“风歇”,大志只能暂时如大船一样在浅滩搁浅,然而,大鹏毕竟“其翼若垂天之云”,即使落下来,也会让沧溟之水翻起滔天巨浪。也就是说,大鹏无论成败,都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都会显出大鹏存在的意义。十几岁的你们,阅读了怎样的书籍,哪一种人格模型或原型意象印在你脑海中,这一切都太重要了,它会影响你一生的命运。“假令”是一个副词,是一种假设,在诗意上进行了第一次转折,是退一步,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这正如讲一个故事,“风歇”是第一次冲突,为进一步发力蓄势。“犹能”也是副词,“簸却”是一种巨大的力,与大鹏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在力量,有一种悲壮在。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时人”,表明叙述主体的转变,前两句的叙述主体是“我”,第三句的叙述主体转换成“时人”。“时人”是与我产生隔膜的一个群体,是不能理解我的思想和志向的一类人,这类人在诗中常有,诸如“时人不识余心乐”、“说向时人总不知”等等。当然,这里的时人自然指李邕。这种由个体扩展至群体的指称,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批评强烈而委婉,一则没有直接把矛头指向李邕,一则却把李邕说成时人,其鄙视之情似隐而显。“大言”、“殊调”是时人(李邕)对“我”批评,“冷笑”是时人批评我时的情态,这一句呈现出自己所受的委屈,委屈中暗含愤怒。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最后运用历史典故进行反驳,宣父就是孔子,“宣父犹能畏后生”即化用自孔子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李白的“观百家”确实不是虚言,老庄的读,孔孟的也读,信手拈来,皆是好句,却毫不费力。“丈夫”指长辈,是尊称,“未可”语气变得舒缓,有礼有节,如果换成“怎可”,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就有点儿咄咄逼人的味道,就失礼了。
本诗起于大鹏之浪漫想象,收于年少之雄心壮志,中间承转跌宕,表现了少年李白的壮志与狂放。人不轻狂枉少年,年轻时就应该这样带着狂放和壮志出发,去丈量世界的广大和人生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