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早餐还是妈妈很早起来做的:红薯苞谷糁儿稀饭,馏的油馍和蒸馍,煮鸡蛋,凉拌豆芽儿。我最喜欢喝红薯稀饭,有一种清甜的味道,我喝了两碗。
吃完早餐,带着小侄子小侄女出来散步。其实我是想蹲到路边邻居家房子后面蹭网的,我发现他家网速最快。但是我刚找个石头蹲好,小侄女乐乐和小侄子豆豆就尾随过来,头都凑过来看我手机。看着还不行,他俩还要伸手来按。按也不过瘾,后来发展成抢了,俩人都要把我手机夺走,弄得我没法用手机了。
我只好起身,说带着他俩看风景。他俩一听要看风景,可开心了。我发现小孩子根本不喜欢安静坐着,他们一定要闹腾起来。在家里老是搞破坏,带出来玩玩,看看东西,他们反而比较安静。
先看花。路边一株小树开花了,粉白相间的花,我不知道是啥花。用“形色”APP查了一下,说是杏花,我也拿不准。发到朋友圈问大家,大家说的也不一样,说桃花、梅花、杏花、海棠花的都有,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看完花,在村里闲逛,走到我小学同学梁磊家老屋门口。梁磊小学在村里上的,初中就转到县城了,后来他们一家就在城市生活,不再回村里了。看到他家的房子,我想起小时候的往事。
梁磊的妈妈曾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叫她王老师。王老师温柔美丽,也不知道她用的什么护肤品,每当她走过来,总有一种淡淡的香味。她家收拾得干净整洁,我很喜欢去她家玩,觉得她家很美。
她当老师的时候,非常耐心,也教得好,我们都很喜欢她。只有一次竞选班长时,我的票数是第一。结果她说我是女生,不能当班长,让我当学习委员,让另外一个男生李华鹏当了班长。这个事情对年少的我影响很大,让我觉得自己的性别低人一等,有种自卑感,不想当女生。当了女生,本来票数都第一了,却不按照规则让我当班长,凭什么?不过,我争强好胜的性格,并没有因此被磨灭,我还是去争取自己应得的东西。小学四年级时,我终于如愿以偿当了班长,幸亏当时的男老师没有歧视我的性别。
对王老师,我只有这件事的回忆不怎么美好。可能她早已经忘了,但是我却一直记得。一个小女孩懵懵懂懂闯入世界时,她需要鼓励和肯定,而不是性别歧视。王老师那时候可能也意识不到她影响了我,因为我没有去找她说我内心的想法,我自己憋着一股气。我感觉不对劲,可也不太敢反驳老师的安排。
后来王老师一家在县城时,我也去了县城读书,我还去找梁磊玩。王老师依然那么温柔美丽,只是生活的压力让她略微有点沧桑。王老师张罗着给我弄好吃的,让梁磊带我玩。梁磊看到我去,也很高兴,跟我聊天,带我出去逛。之后因为各自学业都忙,我们都没有再见过。听说梁磊在郑州读书,毕业了在当老师,成家立业了。虽然我到现在都记得这件事,但我心中的王老师依然是美丽优雅的。记住这件事,是为了提醒自己:当我想争取什么东西时,不要受限于性别,直接去争取就是了。
这是王老师家的老房子,院墙倒塌,院子里长满了荒草。
曾经多么温馨的小院子,如今一片荒芜,凌乱不堪。不过也不必伤感,王老师一家如今在城市里也有自己的家,生活得肯定也更好,希望他们幸福。
人生就和这房子一样,要时常整理、清扫,才能保持整洁美观。要不然很快就荒了,变成一个废园子。
接着,又转到姨夫现在住的院子。早些年四姨过世后,姨夫后来也中风了,一个人住着老院子。姨夫虽然腿脚不便,自己还是在院子里挖了菜地种菜。今天他种的是荆芥,一种可以凉拌吃的香草。
姨夫种的大葱长得很旺,我说拔几颗吃吃,姨夫说好。可是小孩们也要跟着进来捣乱,我怕把姨夫种的菜踩坏了,就说下次再来拔葱。
转了一圈,我又回到路边邻居家房子后面蹭网。弟妹过来带着小侄子小侄女去玩,我终于有空写点东西。
我发现啊,看孩子这件事,难度系数非常高,尤其是这种爱捣蛋的年纪。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盯着娃,注意力得紧绷着,要不然他们一不小心就磕着碰着了,或者把东西摔坏,最要命的是走丢了。我挺喜欢孩子的,但是我也只能带一会儿,要是让我看一整天,我会崩溃的。可想而知,天天带娃的妈妈们,那压力该有多大。
还好现在家里人多,能帮弟妹看娃,平时她自己看孩子,应该很累很辛苦吧。我也多次劝说弟弟,让他回家了不要光玩游戏,多看看娃。但这事吧,还得靠他们夫妻俩人协商。
如果女人一味忍让,把孩子和家务都揽到自己身上,自己默默承受一切,男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觉得这是你应当承受的。男人对家庭付出少,固然和文化影响有关,和女性的纵容也有关。女人把男人捧成了连油瓶都不扶的大爷,也不能只怪社会吧。
我观察身边的夫妻相处模式,男人挺累的,女人更累。男人好像只赚钱就行了,女人呢,不仅要生娃养娃,还得做家务,还得想办法赚钱,不然怕婆家人看不起。还得担心万一老公出轨了,自己没钱养娃怎么办……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女人想做出自己的事业,挺难的。这道题有解,就是看人们愿不愿意改变。比如说,制定婚姻法时,多考虑妇女和孩子的利益。媒体多鼓励爱家顾家的父亲,宣传正面榜样。社会文化更包容自由,不要把家庭模式单一固化……
我蹲在路边写作时,一位乡亲经过。他问我是不是在找网络,我说是的。他热情地说:“你连我家的网,我们信号很好,你在这里就可以连上。”我说好的,我一会儿试试。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放羊的乡亲经过,问我是不是在找网,找到没有。我说找到了,正在用。哈哈哈哈,蹲在路边太受关注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群小孩过来了,带头的是前天我们寻找的孩子,那天我还发了朋友圈。
这个男孩,村里人都叫他“梁博娃”。梁博娃也凑过来看我手机,说他姐姐家网好,让我连一连。我蹭的网,就是他姐姐家的。这个孩子,其实本性善良,但因为缺乏管教,有一些坏习惯。村里人说他偷鸡蛋烤着吃,有时候还拿别人家的东西。偷鸡蛋这事,我能理解,孩子可能是太饿了吧,现在是冬天,地里又没啥吃的。
我问他那天到底在哪里睡觉,他一会儿说墙上,一会儿说在他姐姐家,一会儿说在前面的柴堆里。他才上五年级,大概11岁吧,已经有了不少白发。不知道是因为太忧愁还是缺爱。梁博娃表面笑嘻嘻的,内心可能有伤痛吧。听说他学习成绩挺好的,我看他语文书上写的字也很漂亮。本来是一颗好苗子,可惜投胎投错了家庭。
他爷爷经常跑着找他,但是梁博娃一转身就不见了。比起回家挨打,可能在外面流浪,更自由吧。
我问他:“你爷爷打你了没有?”
他说:“可打了。”
我说:“要是再打你,你就赶紧跑。”
他就笑笑,吸溜吸溜鼻涕,又跑远了。
农村的观念就是“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可是,他们难道没发现这个观念已经失灵了吗?把一个孩子打得不敢回家吃饭睡觉,这种棍棒教育,还有用吗?不过,这种观念,也是一部分村人的落后观念。那些在外面打工受了文明影响的乡亲们,在孩子教育方面付出了更多精力、金钱和耐心。
有的乡亲耐心陪伴自己孩子,给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有的乡亲是二话不说就开打,把孩子都快打傻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将会造就不同的孩子。
今天自由写作,本来打算随便写写的,但是一写就收不住了,写了2700字呢。腿都蹲麻了,小侄子又跑出来喊我,把我茶杯也给摔了。暂且停笔,回家喝茶去。